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长篇小说《大河奔涌》新书发布推介会在成都青白江举行
2025年11月15日 17:4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5日电 15日,四川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关注作品——长篇小说《大河奔涌》新书发布推介会,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城绣川书院举行。新书发布会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指导,成都市青白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成都市青白江区作家协会承办。

长篇小说《大河奔涌》新书发布推介会在成都青白江举行。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长篇小说《大河奔涌》以一个农村青年的人生历程,折射出乡土中国的历史变迁,见证个体命运与时代史诗的磅礴共振,此书由阿来、贾平凹、谢有顺、罗伟章、汪政、王春林等大咖联名推荐。

  值得关注的是,长篇小说《大河奔涌》是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李顺治的“大河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说讲述天府之国的一群年轻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冲破观念桎梏,投身乡村振兴,实现从“光坡穷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历史巨变,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

  与会者认为:《大河奔涌》聚焦新时代中国山乡天翻地覆的史诗性变革,艺术展现天府之国乡村的时代变迁,生动讲述感天动地的山乡故事,塑造有血有肉的人民典型,为读者捧出带着晶莹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新时代文学精品,以文学力量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昂扬斗志与坚定信念。作者不仅以文学叙事揭开天府文化的深层肌理,而且延续了作者深耕家乡题材、挖掘地域文化内核的创作脉络,通过“三千果园”“山地运动乐园”“幸福溪谷”等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可行路径,让“污水光山”变“绿水青山”再变“金山银山”的转型成为现实,从而在叙事中完成了对当代生态理论的文学诠释。《大河奔涌》是一部天府儿女的奋斗史诗,也是一首新时代青年的命运长歌。

  《大河奔涌》的出版发行,标志着作家李顺治历经10年,100万字的“大河三部曲”完美收官。

  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袁关志在致词中表示,《大河奔涌》作为青白江文学创作、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既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的创新性实践,也是天府之国的生活记忆,还是一部留存地方传记的文学作品,对于繁荣文学创作、用文学讲好青白江故事,对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陆港枢纽、现代化新兴城区”意义重大。

  四川省文联主席陈智林向作者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八十多年以前,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李劼人先生,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融入成都方言与川蜀风情,全景展现社会变革,创作了《死水微澜》等“大河三部曲”,开创中国“大河小说”先河。今天,青白江作家李顺治秉持“传承李劼人文脉,记录新时代变迁”的文学信念,创作《北河东去》《毗河之上》《大河奔涌》“大河三部曲”,他以挚热的家国情怀、细腻的文学笔触,雕刻家乡记忆,书写时代温度,呈现成都地域特征、民俗风情和城乡风貌,展示成都地域文化形象,彰显成都独特文化魅力,构筑起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式”的“成都新图景”。小说是在地文化书写与现实主义精神表达完美融合的艺术典范,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具备较高的文学审美和艺术价值。作者不仅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宝典,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华美篇章。

  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马平、成都市作协副主席凸凹、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学与艺术出版中心主任王其进也对《大河奔涌》的出版和全国发行表示了祝贺。

  《大河奔涌》作者李顺治介绍创作背景。他说,三条大河,两处源头:一是家乡“情感”。根,深扎于这一方水土的温厚记忆;魂,萦绕于这一片乡音的千丝万缕。那是刻在骨子里的风土与人情,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炊烟与麦浪。二是文学“情怀”。李劼人先生等文学先贤,以如椽巨笔,为巴山蜀水立传,描绘时代巨变中的世态人情。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让他心中积攒了太多未尽的故事;而从新闻到文学,则是我用另一种更自由、也更深刻的方式,去完成一场更为宏大的叙述。这是一个前新闻人的自觉,也是一个新小说家的初心。“我渴望用我的眼睛和笔触,去记录新时代的变迁,以文学的方式向所有奋斗者致敬!”他感慨:“《大河奔涌》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是我试图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与身上这份血脉的一次努力。我想写的,是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抉择与坚守,是时代浪花下人性的微光与暗礁。创作百万字的三部曲,是一场长达十年的精神跋涉。”(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