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四川会理:“三突出三构建”探索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
2023年12月04日 11: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4日电 (吴晓)会理市坚持党建引领,以理顺治理框架、改善治理环境、提升治理效能为重点,深入推进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不断提高治理精细化协同化专业化水平,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隶属关系基本理顺,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社区环境大幅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加强党建引领。建立市委总揽、协调各方、高效有序的市、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机制,由市委书记指导专项整治工作,市级部门与结合部社区结对参与整治,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对社区治理工作进行研究谋划、分析研判、督促落实。社区党组织每月召开党建月会,将整治工作纳入研判内容,街道党工委每季度听取整治工作专项汇报,研究部署阶段性工作。制定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针对社区存在突出问题,实行任务、责任、督查“清单制”管理,确保整治措施落地落实。自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召开专项工作推进会7次,协调解决问题25个。

  开展契约共建。完善社区“大党委”制度,由社区党委牵头,吸收区域内单位、两新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力量参与“大工委”和社区治理,免费为居民开展义诊、义剪、金融知识宣传、安装5G宽带等活动,积极落实疫情防控、文明养宠等要求,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次。

  建强工作阵地。以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支撑,全面完成6个新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升级改造,优化服务窗口,同步梳理高频服务事项70余项,健全多事通办“全岗通”机制,推广“一站式”、错时延时、坐班值班、预约上门服务,让居民“最多跑一次”,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居民之家。针对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探索项目精细化服务模式,设立“文明联创”“健康微课堂”“矛盾化解”“4点半课堂”等服务项目8个,其中“矛盾化解”收集私拉充电线、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等民生问题120件、累计解决110余件。

  推动居民自治。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复检、天府旅游名县创建等,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6个城乡结合部社区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31支,党员志愿服务岗82个,小区党员身兼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调解员、监督员等职责,开展走访慰问、文明宣传、道德宣讲等活动70场次,服务时长近500小时。

  网格精细管理。科学划分网格12个,每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名,完善党建、综治、民生等“多网合一”网格,专兼职网格员定期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分层分类推动问题解决,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治理“一张网”,让“有事找党员”成为群众共识。

  建强治理队伍。6个城乡结合部社区招考6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制定《会理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健全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选拔任用、管理服务、岗位等级、薪酬待遇、教育培训、职业发展、考核激励、办公经费“八项制度”,用好用活“新鲜血液”,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落实加快专业社工建设,会理船城蓝天社工服务社每月定期到社区提供工作服务,通过分析、立项,形成满足居民需求的服务项目,促进各项服务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

  健全执法机制。把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社区针对餐饮及企业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每月开展1次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同时检查其规范运行情况。通过“街区吹哨、部门报到”聚合公安、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在社区设置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加大对无证无照流动摊位等非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市场秩序规范化。

  深化环境治理。针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长期存在问题,以“联动执法+曝光”等硬举措推进环境治理,每月曝光车辆乱停、建筑垃圾乱堆等乱象,社区发放“整改单”,限时完成整治提升,社区面貌和秩序得到大力改善。强化社区硬件补短板,建成智慧停车场3个,有效解决辖区内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在人流密集处新增垃圾箱体42个,实现垃圾转运一体化处理。

  深入开展“双报到、双评价”活动。社区根据居民需求,精准拟定服务事项,及时向部门派单,并严格进行评价,确保“双报到、双评价”活动真正为社区群众、企业、流动人口等做实事、办好事。发挥新型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功能,让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任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制定管理制度,开展卫生清理、扶弱帮贫等载体活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