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广元钳工技能大师李勇 精益制造淬炼匠心
2024年06月05日 20:0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5日电 (冯小珈)一身浅蓝工作服,一双满是黑色油渍的大手,心无旁骛地坐在钳工台前打磨着工件。6月5日,广元钳工技能大师李勇全神贯注的精雕细琢着每一个零件,如同对待稀世珍宝。

 钳工技能大师李勇(右)正在给学员现场教学示范。广元市利州区外宣中心 供图
钳工技能大师李勇(右)正在给学员现场教学示范。广元市利州区外宣中心 供图

  锉、削、磨、抛……34年里,李勇用汗水与毅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刻苦学习各种钳工技能,从一名小学徒到特级技师,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四川工匠等荣誉称号。2024年5月13日,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勇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锐意创新  攻破百项难关

  “在外人看来,钳工干的都是一些又脏又累的粗活,其实想要干好钳工,必须要有细如发丝的细心和不怕吃苦的恒心,更要守得住匠心。”对李勇而言,钳工,就是用手工完成机器不能完成的工作,把追求极致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才能精益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

  在工作中,李勇凭借着越来越丰富的实践经验发现,在军用电子装备中使用较多的一种连接板因其加工数量大,生产周期长,占用人员多,严重制约生产进度,李勇下定决心改变现状。

  “会技术只是底线,能创新才是‘王者’。”李勇介绍,他和团队8名核心成员利用工作间隙和节假日,通过多次探讨,反复论证,最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加工思路,将传统钻床的单轴旋转拓展到多级多点联动,实现多孔同时加工,可同时完成钻削、攻丝等操作,保证并提高加工精度的同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最终,这种《一种多轴联动的孔加工装置》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

  “从构思到画图再到实践验证获得成功,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有了这个装置不仅可对条形零件进行加工,当改变主轴旋转装置和进料装置的输出轴数量或外形后,也适用于其它大批量、同向多孔零件的加工,能够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谈起自己和团队一起攻关的《一种多轴联动的孔加工装置》,李勇自豪地说,本装置单件加工时间预计缩短至约8分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5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勇技能大师工作室坚持创新,发挥技能大师技术攻关优势,参与多项新产品的科研试制,对工艺上的操作性难题进行攻关,创新加工工艺,带领团队在生产中攻破上百项军品科研试制难关。

  薪火相传  夯实人才支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勇深知,一人强不算强,要想持续创新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

  “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李勇说,这也是近年来他坚持做的工作。

  为了让徒弟们更快熟悉专业技术的各项知识,李勇将他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倾囊相授,适时对徒弟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李勇还把自己的两个“法宝”教给他们,一个是“耐心”,一个是“总结”,让年轻人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锉削,测量,再锉削,再测量……对每一个经手的零件加工到极致是工作室核心成员冯启迁的追求目标。“2015年以来我一直跟着师傅学习,虽然专业不对口、实践经验也不足,但师傅从零开始,毫无保留地将技能传授给我,每当大赛之前,还会要求我们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李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冯启迁。

  自2014年李勇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李勇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共计38期,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技能水平和员工职业素养。被培养人晋升技师7人,晋升高级技师2人,目前都已成为工作室的中流砥柱。同时,团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取得创新成果13项,直接或间接产生效益600余万元。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国家为了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和提升技能人才水平而设立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李勇说,下一步,该工作室将持续推动技能革新,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力争将工作室建设成为国家级标杆性大师工作室。(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