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zxjzzsc > 中国新闻网

“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在四川雅安等地举行
2021年05月15日 1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雅安5月14日电(记者 刘忠俊 王鹏 吕杨 )14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于在四川雅安市等地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这是应急管理部成立3年来首次举行的大规模实兵检验性演习。

  演习现场无人机喷射灭火剂高空灭火。 廖涛 摄

  演习模拟四川某地突发“7.5级地震”,震区房屋倒塌损毁严重,造成大量人员“被压”“被困”,当地电力、通信、道路、桥梁部分中断。演习在雅安市雨城区设主演习场,成都、攀枝花、乐山、阿坝、甘孜、凉山等6个市(州)设分演习场,动用各类应急力量6100余人,包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军队应急力量,安全生产、工程、医疗、电力、通信、公安等专业应急力量和社会应急力量;动用各型航空器11架,以及部分铁路公路运力资源、指挥车辆和救援装备器材。

  演习现场直升机远程空运挖掘机。 刘忠俊 摄

  演习设置26个科目,分应急响应、指挥处置、力量投送、现场救援四个阶段展开。科目以地震常见灾害链为基本蓝本,兼顾地铁停运、高层建筑灭火、危险化学品储罐灭火、燃气泄漏、水坝开裂、尾矿库溃坝等新兴灾害类型进行设计,涵盖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应对重大灾害的应急响应、力量突入、统筹指挥、救援救灾等行动全过程。

  攀枝花五道河废墟搜索现场。 宋婷 摄

  记者在雅安主演习场看到,此次演习创新应用了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废墟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应用了5G远程超声设备。该设备仅有笔记本电脑大小,可应用于废墟现场救援的狭小空间内,能快速确诊伤员伤情,并进行检伤分类,还能利用5G远程连线请专家会诊。“在地震废墟救援中,伤员往往需要现场确定伤情,有时还涉及截肢。”已经从事现场救援16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员张雪梅告诉记者,以往这种情况只能靠医疗经验,现在通过可视化的超声检测,为检伤分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演习现场模块化医疗方舱正在收治地震伤员。 刘忠俊 摄

  危险化学品储罐灭火中,泸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应用了消防机器人,在消防员的远程操控下,机器人突入着火的储油罐附近,进行强力灭火。“这种机器人动力强,机动能力强,灭火强度很高,适用于石油化工等复杂危险的环境,也保障了消防员的安全。” 泸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林刚称。

  演习现场直升机转运危重伤员。 刘忠俊 摄

  演习场一旁的战勤保障营地内,停着不同功能的保障车。记者走进一辆宿营车,车内整齐的上下铺,齐全的影音设备,还有冰箱、微波炉、饮水机等电器,能同时满足24名救援人员住宿休息。此外,营地还有淋浴车、餐车、被服洗涤车等保障车型。

  废墟救援现场。 刘忠俊 摄

  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后勤科科长谭刚告诉记者,面对突发灾难和大规模救援时,战勤保障力量能够提供器材补充、生活保障、油料供应、卫生勤务等后勤保障服务。“最近几年,我们的后勤保障越来越科学化、体系化,除了关心消防员的基本生理需要,还更加关注身心健康。”

  危化品处置现场。 刘忠俊 摄

  此次演习中,针对断路、断电、断网极端环境条件,还利用直升机、民航客机向震中成建制模块化紧急空投空降兵力装备,军队和社会应急力量紧急实施道路抢修保通、架设水面浮桥,打通救援通道。现场构建通信卫星、翼龙无人机空中中继、散射通信、地面卫星便携站“空天地一体”应急通信系统,实现震区救援救灾全地域全时段应急通信畅通。

  在现场救援中,动用了国际一流的地质雷达、成像雷达、音视频生命探测仪等建筑废墟深度埋压人员搜救技术装备,精度高、定位准,并首次应用LBS基站定位新技术,通过手机信号准确定位“被困人员”的数量和位置。医疗救护首次在“震区”启用模块化医疗方舱,组建移动医院,开进国家和地方医疗救援队,集中救治伤员,并协调军地直升机紧急转运危重伤员。

  四川应急救援队伍集结。 刘忠俊 摄

  据悉,此次演习以抗震救灾全流程、全要素为主线,按照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统筹国家和地方抢险救援行动,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力优势、军队应急救援力量突击优势、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技术优势和社会应急力量辅助优势,检视国家和地方应急资源统筹运用的效能,探索完善通信空天地一体组网、力量空地一体投送、多层级多力量统筹指挥等方法手段,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磨合指挥协调机制,增强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