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新闻发布会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5月18日(星期三)9:00,在市级机关一办公区1A101,召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新闻发布会。

一、发言人

刘筱柳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

   成都市发改委主任

   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局长

曾九利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王建新  成都市住建局副局长

二、主持人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经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行动计划具体措施,我们召开专题发布会,邀请了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筱柳女士。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女士。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杨羽先生。

  市公园城市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城先生。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九利女士。

  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建新先生。

  首先,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筱柳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刘筱柳: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媒体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关注和支持!近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对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出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将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具体行动措施。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行动计划》有关情况。

  一、《行动计划》的起草背景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成都时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党中央、国务院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要求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2020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意见》。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明确建设方向和重点。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对《总体方案》进行了解读,这为成都量身擘画出发展蓝图,为成都更好把握时代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批复要求,全面落实总体方案各项任务,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我们制定出台《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实施27个方面69项具体行动措施。

  二、编制《行动计划》的总体考量

  一是聚焦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确定编制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贯彻“三新一高”重要要求,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和《总体方案》各项任务。

  二是聚焦《总体方案》提出的“两新”“三区”“四着力”要求确定逻辑框架和重点任务。着眼“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时代使命,打造“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示范区”定位,围绕“着力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力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任务。

  三是聚焦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谋划全局。系统领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建设示范区、奋进新征程”的使命担当,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关于“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调整、“五个走在前列”、产业“建圈强链”、智慧安全韧性善治城市建设等重大实践和研究成果。

  四是聚焦落地落实谋划重大支撑性工程项目与平台。紧密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建设发展规划和省市重大专项规划,谋划一批重点改革创新事项、重大项目和功能性平台。

  三、《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分为三大板块、六个部分。

  第一板块,总体要求。即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照《总体方案》系统阐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目标,明确2025年阶段性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

  第二板块,重点任务。包括第二至第五部分,从生态、生活、生产、治理四个维度提出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通过27个方面建设重点任务、69项具体工作举措,对落实《总体方案》各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是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打造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着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出构建城园相融空间布局、建立蓝绿交织公园体系、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塑造公园城市特色风貌、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以成渝双核引领经济圈协调发展8项重点任务。

  二是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打造城市人民宜居的示范区。着眼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提出增强养老托育服务能力、提供优质医疗教育服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立体高效功能复合的交通体系、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7项重点任务。

  三是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打造城市人民宜业的示范区。围绕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锚定共同富裕方向,深入推进宜业环境优化等行动,提出深化结构调整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活力迸发的创新策源、“建圈强链”发展彰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共同富裕8项重点任务。

  四是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着眼践行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理念,深入推进治理能力提升等行动,提出打造“智慧蓉城”、增强抵御冲击和安全韧性能力、高水平建设平安成都、创新城市内涵式发展方式4项重点任务。

  四、《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

  《行动计划》系统谋划和集成一系列重大城市核心功能、重大项目平台、重大政策落地、重大改革试点,统筹推进示范区各项任务全面突破、落地见效。

  一是突出增强重大城市核心功能。围绕做优做强城市空间功能,落实《总体方案》提出的“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龙泉山东翼加快发展,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强化天府新区等高端产业平台功能”“培育郊区新城”等要求,明确提出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卫星城)等具体行动。围绕增强城市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出高标准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运行天府实验室等。围绕强化双向开放功能,提出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综合保税区,增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功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围绕优势产业建圈强链,提出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域、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二是突出重大工程项目平台建设。围绕集聚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中科院成都科研园区等;围绕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和塑造公园城市特色风貌,实施“五绿润城”“天府蓝网”等重大项目,实施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岷江沱江流域治污理水护岸筑景等行动;围绕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统筹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引大济岷、沱江团结枢纽等重大水利设施前期论证;围绕提升公共服务与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实施“健康成都”“家门口的好学校”、儿童友好城市等建设行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围绕提升超大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打造智慧蓉城,提出推进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布局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市”等一系列重大项目。

  三是突出重大赋能政策落地见效。聚焦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提出加快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设立市场化征信机构、创新信用融资产品和服务;聚焦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提出完善外籍人才停居留政策,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蓉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进“标准地”出让改革、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

  四是突出创新开展重大改革试点示范。聚焦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出开展国家国土绿化试点,深入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等;聚焦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点,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聚焦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试点;聚焦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和市民民生福祉,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等试点,全域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及片区开发。同时,继续协调争取重大政策赋能,加强省市联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支持设立自贸试验区成都东部新区片区,支持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赋能,加快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宣传,动员全体市民共同投身示范区建设!

  主持人:

  谢谢刘筱柳女士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一、新华网记者:

  成都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请问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等领域会推出哪些重大任务举措,将如何打造城市人民宜业的示范区?

  杨羽: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行动计划》既是落实国家赋予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更是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一张城市发展的机会清单。这张清单包括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清单、人民美好生活高品质宜居地的需求清单、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治理和宜居宜业的供给清单,必将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共建共享共治美好家园的热情。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提升高端要素运筹、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国际门户枢纽等城市核心功能,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结合,让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这是我们打造人民宜业的示范区的内涵。我主要从五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是聚力提升高端要素运筹功能。着力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发展绿色金融、科创金融、普惠金融,增强对实体经济和“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功能。着力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实施战略科技人才领航、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强基、卓越工程师等工程,吸引和集聚各方人才。积极参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着力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二是聚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构筑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着力做强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创新策源功能、“四区”创新转化能力,高水平建设运行天府实验室,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开放型创新平台体系,争创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能力。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提能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聚力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进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和重大产业项目攻坚,聚力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具有行业引领力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牵引,着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建设国家新一代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深化四大结构调整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四是聚力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聚焦提升航空枢纽能级,推进“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申请设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聚焦提升国际铁路枢纽能级,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聚焦提升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能级,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和商用。着力提高双向开放水平,推进双流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争创国家空港型物流枢纽。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积极争取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进中国(成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建设。

  五是聚力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功能。打造国际知名商圈和特色消费场景,提质春熙路、交子公园等高品质商圈,建设空港新城、蓉北商圈,实施特色商业街区品质提升行动,壮大创新消费业态。创新消费金融和跨境消费便利化措施,争取设立一批入境免税店、免税购物中心,优化144小时过境免签便利化政策配套措施,搭建“买全球、卖全球”消费服务平台,打响“成都消费”“成都休闲”“成都服务”“成都创造”品牌。

  二、四川电视台记者:

  金城局长,您好!近年来,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这几年随着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公园的建设,成都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城市形态也更加优美了,游公园、逛绿道成为广大市民的健康生活时尚。请问未来五年,成都在加快建设重大生态工程,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方面,还有哪些考虑和具体的举措?

  金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关注。刚刚胜利闭幕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出科学谋划、系统部署,清晰标定了成都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中的独特定位。示范区行动计划对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打造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作出专项部署,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示范区行动计划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有三个方面工作举措。

  第一,开展“五绿润城”行动,构建蓝绿交织公园体系。具体来讲,一是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作为全国首批5个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位于龙门山区域,总面积1459平方公里,该区域垂直海拔高差超4500米,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下一步,以保护大熊猫旗舰物种为引领,加快修复大熊猫中小型栖息地和迁徙廊道,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龙门山生态屏障功能,至2025年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二是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面积1275平方公里。下一步,持续推进“增绿增景”“减人减房”行动,加快实施国家储备林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构建高品质“城市绿心”,至2025年建成25万亩国家储备林。三是建设天府绿道“活力绿脉”。推动绿道串联绿地水系、森林、湖泊河流、乡村田园,形成完整生态网络,同步植入文体旅商农功能,增加市民休憩空间,打造城市“绿色项链”。未来五年,每年建设“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至2025年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超1万公里。四是建设环城生态公园“超级绿环”。环城生态公园依托绕城高速两侧500米范围以及7个楔形地块进行规划建设,下一步,在环线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贯通基础上,加快实施农田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形成生态良好、功能复合、全民共享的城市环状生态景观带。五是建设锦江公园“精品绿轴”。锦江公园河道长48公里,该区域集中展现了成都安逸闲适的市井生活气息。下一步,按照5A级景区标准,持续推进沿线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文化、旅游等功能,全面形成“一江锦水、两岸融城”都市滨水公园形态。

  第二,提升生态宜居品质,服务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具体来讲,聚焦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开展城市绿化景观提升行动和“金角银边”示范场景营造行动,高标准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推进屋顶、墙体、道路等绿化美化,强化彩叶植物运用,努力重现“花重锦官城”大美意境。至2025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聚焦做优做强城市新区,协同推进天府新区鹿溪智谷、东部新区金榜阁、高新区瞪羚谷等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打造一批“三生”融合的公园城市示范组团,高水平办好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聚焦做优做强郊区新城,打造复合多元的“森林+”“林盘+”场景,培育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创客基地等新功能新业态,强化郊区新城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核心功能。下一步,协同推进蒲江西来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繁荣。

  第三,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具体来讲,一是创新发展林园生态产业。发挥大城市带大郊区优势,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生态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形成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未来五年,培育国家级、省级林业园区不少于5个。二是创新发展森林碳汇。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效能与保护成效评估,策划包装龙泉山3万亩碳汇产品,整体打造龙门山、龙泉山碳汇品牌。三是探索建立核算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特定地域单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指标和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

  三、人民日报记者:

  我们关注到,国务院批复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将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作为三大发展定位之一,并围绕“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明确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请问,成都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具体行动中,将如何落实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要求?

  薛敏:

  行动计划在“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部分,明确提出“推动治理重心、配套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基层下沉”“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按照成都市“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我们将把“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要求落实到社区层面,加快构建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社区生活、社区安全、社区行动“五个共同体”,夯实超大城市现代治理的底部支撑。

  第一,构建社区发展共同体。我们将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实施空间品质提升、社区商业发展、创新创业赋能等发展提质行动。一是实施社区微更新,整合利用城市低效用地、社区闲置空间,有机植入兼具美学感受和实用价值的功能设施,创构城市空间增量,丰富城市街巷肌理。二是发展社区商业,依托社区综合体、特色街区、社区绿道等载体,发展“基础便民型+品质提升型”社区商业业态,营造多元消费场景,释放社区消费潜力。三是营造创业场景,搭建社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面向小微企业和创客集成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先进要素集聚,激发创新创业动能。

  第二,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我们将围绕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共治活力提升、小区治理延伸、智慧社区创建等治理增效工程。一是围绕提升社会化水平,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化渠道,加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全社会共建美好城市、共创幸福生活。二是围绕提升精细化水平,深化居民小区治理改革,补齐老旧小区、“三无”院落、乡村集中居民区等薄弱小区治理短板,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三是围绕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社区,推动城市中台数据回流、部门在线事项整合、智慧应用场景延伸,为智慧蓉城整体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我们将围绕增强幸福感、提质幸福城,以城乡社区为半径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强化市场供给。一是提质基层综合服务,优化社区服务载体集聚功能,构建涵盖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商业服务的基层综合服务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利服务。二是加强重点人群关爱,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推动家庭和社区环境适老适残化改造,满足“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多样化需求。三是创新服务供给模式,鼓励社区通过空间换资源、发展“合伙人”等方式,引导各类主体参与服务载体运营和项目运作,实现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

  第四,构建社区安全共同体。我们将发挥好城乡社区“前哨站”作用,以应急能力建设、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为重点助力平安成都建设。一是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推进镇街和社区应急队伍专业化、应急设施标准化、应急物资常备化,强化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确保平时准备充分、战时从容应对。二是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常态化开展基层“访困难送温暖、访问题送平安”工作,以网格为单位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三是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深化“诉源治理”改革,推动部门解纷力量下沉基层,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纠纷调处,力争“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街”。

  第五,构建社区行动共同体。我们将落实治理重心下移的工作导向,做强镇街、做优社区、做活治理。一是提升党建引领能力,实施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织密组织体系、健全引领机制、建强骨干队伍,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基层末梢延伸、向新兴领域覆盖。二是深化基层减负赋能,推动镇街“五权”下放,完善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优化整合基层政务类信息化终端,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放权赋能。三是加强社区要素保障,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体系,探索社区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力量配备、财力物力向一线倾斜,让社区有更强能力谋发展、促治理、优服务。

  四、成都发布记者:

  本次《行动计划》在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科学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城市空间治理,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空间比例,推动城市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有什么考虑呢?

  曾九利:

  谢谢您的提问。记者朋友们大家好,为进一步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规划建设,《行动计划》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科学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空间比例,强化城市空间治理方面

  我们将公园城市的系列研究及规划成果全面融入,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全面落实《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要求,创新探索编制体现公园城市特色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

  在规划理念上,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四大转变。一是营城路径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将全域建设为一座大公园”转变;二是发展方式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向“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三是发展逻辑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四是治理方式从“空间建设型”向“空间治理型”转变。

  在规划内容上全面体现公园城市特点。一是优化公园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相融合格局。构建“一山连两翼”城市空间新格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确保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占比不低于78%,优化城绿交融的组群化、组团式城镇布局形态,实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二是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切实强化耕地保护。三是锚固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重点强化“两山”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天府水系蓝网,构建全域蓝绿交织公园体系。四是推动公园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构建“走廊+片区”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新模式,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五是推动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功能为引领,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格局,促进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六是提升公园城市宜居品质。立足强功能、补短板,优化用地结构,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产业用地的占比,提升路网密度,实现用地结构均衡合理。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打造乡村生活圈。促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打造未来公园社区,持续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七是提升公园城市品质特色。全域划定紫线,强化历史文化保护,高水平建设“三城三都”。塑造“望山观水、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形态,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八是提升超大城市空间治理能力。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灵敏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完善风险全周期防控体系,增强城市抵御冲击和安全韧性能力。深化“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机制,健全社区治理体系。

  二、推动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方面

  一是加快存量盘活,推进“批而未用”和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数量、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目标任务与下达新增工业用地计划指标“增存挂钩”机制,推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通过制定完善城镇低效用地认定标准、建立数据库等,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

  二是提质增效,推动有机更新和片区综合开发。以有机更新、剩余空间利用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分级分类实施TOD综合开发,推动空间集约利用。构筑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地下空间体系,推动地下空间功能从单一支撑城市运行向多元复合转变。

  三是创新机制,持续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采取多种供地方式,优化用地配置。继续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与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用地监管。

  五、成都日报记者:

  城市更新与城市宜居品质和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下一步,成都市在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王建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对“推进以活化复兴为重点的老城有机更新”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坚持统筹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统筹小区与片区、统筹传承与发展、统筹建设与治理、统筹里子与面子,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1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79.48%,城市建设重点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改造为主的阶段。经调查摸底,全市超过20年以上的房屋数量16.12万栋,2004年以前建成、存在更新需求的老旧小区7187个,已完成4945个。截至2021年底,我市已完成棚户区改造65246户,基本消除集中连片棚户区,完成城中村改造60480户,完成率达到90%,显著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提升了旧城区功能品质。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重点举措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一是持续推进天府锦城建设。持续实施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和“两环八线十三片”街巷游线体系建设,加快呈现天府文化公园、文殊坊等32个街坊街巷项目。

  二是大力推进片区更新。“十四五”期间计划推进173个老旧片区有机更新,统筹实施特色街区、公服设施、景观品质提升等项目;抓好城市更新全国试点工作,推进锦江区四圣祠片区、青羊区少城片区等16个国家试点项目建设,综合推进基本功能补短板,核心功能筑场景,发展治理强基础;同步推进绿色社区建设,推进交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实施社区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社区级“轨道+公交+慢行”交通微循环,推动新能源基础设施进社区,进小区。

  三是全面实施老旧小区分类改造。按“安全类、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4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期间将推进2242个老旧小区分类改造,今年计划完成改造601个,并全面启动23个示范项目打造。

  四是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扫尾工作。“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约10000户,结合本轮自建房安全排查整治,重新梳理制定城中村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完成城中村改造。

  五是做好老旧建筑改造。“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认定历史建筑120处,重点推进已认定历史建筑的修缮利用。经摸排,全市城镇尚有未治理D级危房248栋、C级危房209栋,我们将结合片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动态整治清零。

  六是推进基本公服设施再提升,打造高质量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从精准补短板和提升公服设施品质两个方面,推进新一轮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建设计划,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一方面,精准补齐短板。按新的人口规模完善公服设施专项规划,优化调整公服设施配置标准、总量规模和空间布局;以城市体检评估为基础、以群众需求为核心,精准查漏补缺,以社区为单元补齐城镇公服设施缺口短板,建成“15分钟公服圈”;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机制和标准,以行政村为单元,统筹布局建设乡村公服务设施,构建特色化的乡村公共服务圈。另一方面,提升公服设施品质。主要从多元化、人性化、差异化、智慧化四个方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构建高质量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1.满足多元化需求,在满足基础保障型公服设施的基础上,根据群众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及时完善基本公服保障体系。2.提高人性化水平,建设全龄友好的公服体系,提高公服的便利性和可及性。3.实施差异化建设,根据城市功能差异、区域不同、人口结构差异,实施特色化、差异化的公服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发展和不同人群的需要。4.推进智慧化建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使用功能新模式,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主持人:

  感谢各位发言人的解读,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