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解读《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2月28日(星期二)10:00,在市级机关一办公区(锦悦西路2号)1A101会议室,召开解读《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

一、发言人

   成都市发改委总经济师

   成都市经信局总工程师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

柳树  成都市口岸物流办副主任

庞文中  成都市投促局副局长

袁水全  成都产业集团副总经理

二、主持人

吴昊天  中共成都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聚焦“高质量”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发展、赢得主动的关键。2022年,面对诸多挑战和考验,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跨越2万亿新台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成都市开局争先、擂鼓催征,出台了《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为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相关政策内容,我们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大家作介绍,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

  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陈健女士

  市经信局总工程师代兰女士

  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旭先生

  市口岸物流办副主任柳树国先生

  市投促局副局长庞文中先生

  成都产业集团副总经理袁水全先生

  下面有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陈健女士介绍“十条政策措施”有关情况。

  陈健:

  产业强则实体经济强、实体经济强则城市兴。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提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明确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部署,成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主动适应产业融合化、生态化、集群化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城市主导产业提质带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有三个方面主要考虑。一是注重重大决策落实和成都特色体现。坚决落实中央“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等工作部署,抓好省《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系统梳理成都重点产业链的产业发展能级、市场主体梯队结构、产业生态体系等情况,针对性出台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二是注重政策系统衔接和资源要素保障,顺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着力提振市场信心,与“助企30条”“稳增长40条”“纾困10条”等政策措施错位发力,突出保障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和政策,既给优惠、也给机会,支持市场主体“强起来”。三是注重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和产业生态构建,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支持高能级“链主”企业引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打造、应用场景供给等,匹配重点专项政策,引导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的产业生态,破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文件内容聚焦“高质量发展”,着眼“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做好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要素覆盖,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第1—2条)、精准配置资源要素(第3—7条)、全力做优服务保障(第8—10条)三个方面,提出十条政策措施。下面将政策措施中的主要和创新内容作简要说明。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板块

  第一条:支持链主企业四链融合发展。落实“四链融合”重大部署,着眼提高“链主”企业的带动力,通过“链长”月调度、“一事一议”等方式,支持打造一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的高能级“链主”,以“链主”做优做强带动全链条发展。

  第二条:支持创新型企业集群式发展。落实“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要求,围绕“链主”企业创新协同、生产配套等,推动“链主+配套”协同发展,支持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增强产业链集群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精准配置资源要素”板块

  第三条:发挥科创平台强链聚链功能。落实“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求,充分吸收多家企业建议,紧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精准化财政投向、优化科技创新券使用,支持打造一批新型创新平台并推动开放共享,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难点、堵点。

  第四条:强化重点产业资源能源保障。落实“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等要求,回应企业电力安全可靠供应需求,大力实施“蓉耀工程”,增强极端情况下电网安全韧性。降低重点产业链优质项目用地成本。顺应商业地产综合运营、专业运营趋势,允许产业园区内公开招拍挂的商业用地持有比例部分有条件整体转让。

  第五条:增强人才供给支撑圈链升级。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突出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将人才评价权赋予“链主”企业。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技能人才供给,支持市内高校及职业(技工)院校聚焦重点产业链新开设学科(专业),精准化、专业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第六条:财金互动赋能重点圈链发展。落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求,发挥产业基金对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捕捉未来产业的重要作用,支持市级产业基金聚焦产业链组建专业化子基金,优化基金评价体系和尽职免责机制,差异化设置风险容忍度。同时,推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服务重点产业链发展,既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按照上市前不同阶段精准给予支持,也探索创新贷款模式,降低企业现金流压力。

  第七条:支持数字经济赋能圈链提质。落实“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部署,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示范,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全力做优服务保障”板块

  第八条:支持提升供应链安全稳定性。落实“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部署,支持畅通各类供应链物流通道,强化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聚焦提升重点产业供应链专业化、一体化服务能力,推进集成研发设计、集中采购、组织生产等功能的供应链平台建设,降低企业成本。

  第九条:打造应用场景支持市场拓展。落实“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要求,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构建“0—100万”各类应用场景,支持设立成都企业和产品推广窗口,支持探索建立采购创新产品“合格免责”机制,破解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推广难题,让城市与企业共繁荣共成长。

  第十条:增强园区专业支撑服务功能。落实“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部署,

  着眼满足企业多元复合需求,提高企业入驻效率和园区宜居宜业水平,鼓励产业园区采用市场化机制壮大专业化招商引资队伍,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推动园区专业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各政策措施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进一步加强宣传解读,协同各区(市)县主动送政策送信息到企,主动帮助符合条件企业申报有关政策,推动政策匹配更精准、获取更便捷;进一步加强组织实施,加快完善各项支持政策实施细则,推动政策在“蓉易享”平台应上尽上、在线申报和高效兑现;进一步加强跟踪评估,“线上+线下”结合问需问效,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我的介绍就到这里,感谢社会各界对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关心支持。

  主持人:

  谢谢陈健女士围绕“十条政策措施”的起草背景、出台意义、下一步措施及保障等内容给大家作了详细的解读和介绍,相信大家还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政策有关情况。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时请举手示意,并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一、封面新闻记者:

  陈旭副局长您好,近年来,成都市大力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集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请问“十条政策措施”中,在鼓励发挥创新平台功能作用,支撑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旭

  目前,成都已建设包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在内的国家级创新平台139个,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为发挥科创平台的强链聚链功能,从支持新建创新平台、鼓励平台开放共享、促进平台成果转化发展等技术方面推出了政策举措。

  在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鼓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共同建设运营中试研发平台,面向产业链开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服务,市级财政将给予资金支持。今年重点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启动首批中试平台建设。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我们将积极帮助争取国家补助,并按照现行政策就高不就低给予配套支持。

  在鼓励平台开放共享方面,我们将升级“科创通”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数字地图”,推进科技资源和创新成果“上云入库”。采取科创券的方式,支持各类创新平台面向产业链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高性能算力等服务,平台每年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对购买平台共享服务的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10万元补贴。

  在促进平台成果转化方面,我们将持续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聚集大平台大装置。对企业与天府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支持。我们将推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引导和支持创投机构、社会资本等共同组建成果转化子基金,重点投向创新平台成果项目、中试研发项目和颠覆性技术项目。

  在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方面,我们鼓励建设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对新认定的和在蓉落地的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可获得最高200万元补助。制定出台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审办法和标准,今年培训技术经纪人1000人次以上,对符合条件的技术经纪人,积极推荐申报“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等我市各类人才计划。

  二、环球时报记者:

  柳树国副主任您好,当前,成都依托“两场两港”优势,全面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功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请问我们在2023年将会采取哪些重点举措来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呢?

  柳树国: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说,我们把巩固提升“两场两港”枢纽优势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打造“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低碳绿色”国际物流体系,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2023年将持续深化“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着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及重点区域经贸合作需求,力争年内新开通5条以上国际航线;围绕制造强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稳定运行既有20条国际货运航线并持续巩固提能。同时,结合天府国际口岸启用和成都大运会举办,加快打造洲际航空中转枢纽,提升中转服务水平,增强航空枢纽中转吸引力。

  二是提升国际陆港枢纽能级。2023年将着力做强国际班列通道聚集辐射效能,优化提升多向度、多元化服务水平,持续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深化“欧洲通”运营模式,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一主两辅多点”网络建设,加密中老、中越跨境直达货运班列开行频次,力争全年开行国际班列4700列以上,全力保障省市制造型、贸易型重点企业适铁跨境运输需求。

  三是深入实施物流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将围绕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立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等产业集群需求,深入开展物流产业招商引智和重大项目攻坚,强化资源要素精准保障,支持培育一批“链主型”“平台型”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商。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以及对口岸物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三、中新社记者:

  代兰总工程师您好,成都近年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企业主体加快成长。请您介绍一下成都市聚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链支持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的相关措施。

  代兰: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和对成都市场主体发展的关心支持。按照党中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要求,成都市高度重视市场主体培育,把培育高能级创新型企业作为推动产业建圈强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新智造、梯度培育企业,截至2022年底,我市的市场主体总量达364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17户,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200户,本土成长上榜世界500强企业3家,获批创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支持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有产业引领力、区域带动力、综合竞争力的高能级创新型企业,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从提能级、强协作、促融合等方面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提能级方面,我们将梯度培育、集群发展创新型企业,并将工作成效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先进区(市)县激励体系,完善工作评价体系,对新“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对先进区(市)县给予激励支持。在强协作方面,我们将着眼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市场、区域大协作,促进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协同发展,重点对“链主”企业新引进与自身没有资产关联的配套企业或者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将本地配套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的,由区(市)县对“链主”及配套企业给予综合支持,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的韧性。在促融合方面,现代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资金链融通是提升企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促进“四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点。我们着眼以资金链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将重点鼓励金融机构围绕“链主”企业需求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在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其供应商应收账款融资进行确权,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左右岸中小微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切实推动现代金融更好服务企业发展。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四、四川日报记者:

  庞文中副局长您好,近年来,成都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智工作力度。请问“十条政策措施”中,招引高能级“链主”企业有哪些举措?牵引带动‘四链’融合发展的相关措施有哪些?

  庞文中:

  “链主”企业是产业建圈强链的主引擎,具有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通过招引高能级“链主”企业,牵引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将推动我市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招引“链主”企业方面,支持更大、服务更优。一是对亩均投资大、实收资本高、创新带动强、人才吸引多的“链主”重大产业化项目,对“链主”企业来蓉投资科技研发、总部结算、品牌营销、资产管理等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功能性项目,将在项目用地、固定资产投资补贴、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应用场景等方面“一事一议”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对“链主”企业投资项目,由“链长”牵头组织服务专班,建立管理服务台账,督促项目履约与政策兑现,协调要素供给保障,全力做好从签约、注册到投运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在牵引带动“四链”融合发展方面,联动招引、精准支持。不断完善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通过“链主”企业牵引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持续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一是在创新链方面。发挥“链主”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支持引进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创新孵化平台、行业公用平台等创新资源,带动和推动整个产业链不断创新发展,对在成果转化示范、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将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支持。二是在产业链方面。以打通26个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为重点,紧扣“链主”企业需求,支持带动核心配套企业、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集聚,在政策方面给予相应倾斜支持。三是在资金链方面。发挥重产基金、科创投的投资引导作用,支持与“链主”企业、创投机构共建专业化子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撬动引进产业链“链主”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落地。四是在人才链方面。强化资金补助、安家补贴和投融资奖励等配套政策,对新引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和总部企业将给予最高50套的人才公寓购买指标,对新引进的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将给予1000万元资助支持。

  谢谢大家!

  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袁水全副总经理您好,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制造强市战略。成都产业集团也组建了重产基金和科创投集团,请问“十条政策措施”中,成都产业集团在发挥产业基金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捕捉未来产业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袁水全:

  好的,感谢您的提问!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更是成都都立城之基、兴城之要。近年来,成都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特别是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着眼以城市主导产业提质带动整体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要素覆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出台了《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必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支持市场主体“强起来”。

  成都产业集团作为“引导产业投资、促进产业升级”的市属国有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已牵头先后组建了目标规模1600亿元的成都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和注册资本100亿元的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近年来,成都产业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市战略和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紧扣“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项目,以圈链思维强化“重产+科创”基金群招投联动作用发挥,成功招引了40余个高能级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持了一批本土科创企业成功上市,有效实现了国有资本放大,有力助推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成都产业集团将按照“九个有力有效”和“三个特别注重”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主动融入“5+N”产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对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捕捉未来产业的重要作用,助力成都加快形成产业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动能转换有力的制造业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能级。

  一是突出做强主导产业,以招大引强推动能级再跃升。瞄准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目标,聚焦全市18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重点等具有坚实基础和增长趋势的支柱产业,创新构建“政府部门+属地政府+重产基金”联动招商机制,按照“一链一基金、一链到底”思路,着力招引培育一批高能级“链主”企业和项目,牵引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二是加快做大新兴产业,以成果转化塑造增长新优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眼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5年内有望形成增量突破的产业领域,加快组建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成果转化基金群“触角”“探头”和孵化作用,提升“投新、投早、投小、投硬”能力,推动实现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引领,加快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着力高质量集聚新兴产业要素资源。

  三是超前捕捉未来产业,以抢抓风口机遇布局新赛道。在尊重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瞄准中长期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方向,以前瞻思维和战略眼光布局量子互联网、光芯片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力争到2025年打造一批全市未来产业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发挥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建立健全“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未来产业、项目与资本高效对接,着力破解未来产业早起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难题。

  六、CDTV-1记者:

  代兰总工程师您好,能源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成都市提升城市能源供给稳定性和韧性,全力保障项目能源资源供给的相关措施?

  代兰: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资源要素的有效保障是城市正常运转、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十条政策措施”对能源、土地资源保障作了部署安排。

  能源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有深刻感受。去年夏天,成都经受了60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遭受了电力电量双短缺的不利局面,全体市民和企业攻坚克难、众志成城,打赢了电力保供遭遇战攻坚战。但也让我们充分意识到成都能源基础设施的短板不足,对此,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强化能源网架结构、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科学运营能力和应急保供能力,以彻底转变能源保障被动局面。这次“十条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加速提升城市能源供给稳定性和韧性,全力保障项目能源资源供给,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提升产能。在电网建设上,我们着力增强企业用能保障的稳定性,深入推进“蓉耀工程”,加快建设成都负荷中心500千伏“立体双环”坚强网架,加强县域电网改造,确保电网承载能力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多能供给上,我们加快建设燃气调峰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分布式能源站等,补齐本地电源短板,多能互补增强极端情况下电网安全韧性。

  另一方面,土地要素是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企业运行的核心资产,我们将在用地保障上加劲加力,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在用地供给上,我们将实行集约节约、精准精细供地,支持重点产业链上的先进制造业“工业上楼”项目,对投资强度符合产业园区标准的,在获得市级经信部门审批同意后,可按不低于工业用地出让指导价的70%确定土地出让起始价。在用地转让上,对产业园区内公开招拍挂的商服用地及商业兼容住宅用地,宗地项目计容商业建筑面积持有比例部分,由区(市)县政府(管委会)结合不同产业类型及特点自主确定自持或整体有条件转让。在用地管理上,我们将优先支持带动性强、配套性强的高能级项目,并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企业用地需求,积极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混合产业用地的供给方式、管理模式创新,加大供给力度,支持新模式、新产业、新主体的健康有序发展。在用地经营上,我们将着眼畅通投资循环、激活存量资产,大力支持国有企业运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工具转型运营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等载体,推动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形成载体资源良性滚动开发运营模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言人的回答。沉甸甸的数据,彰显着奋进与拼搏,展现了跨越2万亿新台阶的成都,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强劲势头和有力举措。

  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也可以与市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将做好联络服务工作。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