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发布

解读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

中共成都市委于7月4日,召开“解读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

一、发言人

曾明友  中共成都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财经办主任

王锋君  成都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张新宇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局长、主任

丁小斌  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二、主持人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中共成都市委新闻发布会。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于昨日胜利闭幕,今天我们邀请到:

  中共成都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财经办主任曾明友先生

  成都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锋君先生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局长、主任张新宇先生

  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主任丁小斌先生

  为大家介绍全会的有关情况,解读全会精神,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首先,请曾明友先生介绍这次全会的情况,以及全会《决定》的起草背景和主要内容。

  曾明友: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成都的关心关注表示衷心感谢!按照安排,下面我就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介绍和通报。

  一、全会的基本情况、重要意义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7月3日召开。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出席全会的有:市委委员80人,候补市委委员15人。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列席会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或出资人(负责人)党员代表,科研机构、科创企业等方面党员代表应邀列席会议。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施小琳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施小琳同志作了讲话,就《决定(讨论稿)》作了说明,王凤朝同志总结安排了经济工作。

  (一)这次全会主题鲜明、意义重大

  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奋力推进现代化成都建设、全力筹备大运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对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系统部署,总结分析我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

  在与会同志共同努力下,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动力的目的。全会的胜利召开,必将激励和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将有利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提升城市科技水平和产业能级;必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攻坚克难做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新时代新征程成都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二)这次全会内容丰富、亮点突出

  会议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议程紧凑、高质高效,各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体现了对表对标的行动自觉。党的二十大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出发,对推进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立足四川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

  市委《决定》和施小琳同志讲话都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从我市实际出发,对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谋划,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的细化实化具体化。

  二是站位全局谋一域,体现了担当作为的奋进意识。全会立足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和全省经济发展主引擎的地位作用,坚持把国省所需和成都所能结合起来,强调要发挥我市科技资源富集、产业门类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是市委心系“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的务实举措。

  三是把握趋势育新机,体现了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全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趋势,把握成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加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优化作为拉长板、补短板的战略之举,强调要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能级、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体制机制改革攻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进一步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支撑优势。

  四是唯实求真抓落实,体现了务实重行的工作作风。全会直面当前我市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短板痛点,加强调查研究和系统谋划,形成一整套宏观战略设计、中观发展思路。为贯彻市委决策部署,市级层面同步研究制定了《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作为配套文件一并印发全会讨论,促进工作项目化、任务清单化、责任具体化,确保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三)这次全会集思广益、成果丰硕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围绕全会主题,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踊跃发言,提出的意见建议得到充分的吸收和采纳。可以说,这次全会充分发扬民主,汇聚了共识、凝聚了力量。与会同志普遍感到这次全会成果丰硕、收获很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凝聚了思想共识。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论述的理解把握,深刻认识到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成都要担负起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时代使命,必须主动作为、顺势而为,以科技支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二是科学确立了发展目标。大家一致感到《决定》稿立足国家所需、全省大局和发展实际,锚定“到2027年,创新发展综合优势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生态构建”4个方面的细分目标,有高度、能引领、可落地,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制定了任务书、绘就了路线图。

  三是系统部署了重点任务。大家一致认为《决定》提出努力厚植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聚焦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供给创新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藏粮于技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能级、跨界融合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科学回答了成都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等重大问题,必将有力塑造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四是更加坚定了信心决心。大家一致表示切实加深了对肩负重大使命的理解把握,进一步坚定了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推动各项部署要求转化成实际发展成效。

  我们相信,随着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必将进一步汇聚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决定》的起草背景和主要内容

  市委高度重视《决定》起草工作,今年5月,成立全会文件起草组,在市委常委会和施小琳同志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施小琳同志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全会文件起草工作,全程把关定向,及早谋划确定选题,审定筹备方案,多次研究确定全会方向重点、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结合主题教育开展,施小琳同志带头开展调查研究,主持召开系列专题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对有关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述,为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市委常委会会议两次进行讨论。王凤朝同志和有关市领导加强工作指导,就有关问题提出重要意见。

  在《决定》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坚定对表落实,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系列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全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川视察期间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将其作为主线贯穿《决定》全篇;注重调查研究,先后20余次深入在蓉企业、高校、院所“解剖麻雀”,赴绵阳、合肥、上海、南京等地学习经验做法,形成了一批务实丰富的研究成果;坚持开门问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党外人士和专家学者、科技型企业、智库代表等意见建议,两次征求市级领导、各区(市)县、市级各部门意见,各方面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建议,按照应采尽采的原则对《决定》稿作出200多处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会《决定》稿。

  《决定》稿共4个部分14条,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二板块包括第二和第三部分,主要是结合成都的发展基础和现状,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明确提出厚植四大优势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第三版块为第四部分,主要为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重点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更加重视发展中的动力培育和科技赋能,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二是突出实体为本、融合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跨界跨领域聚合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三是突出新旧转换、双轮驱动。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加速孵化,更好统筹产业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四是突出开放合作、区域协同。高水平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五是突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引导市场“无形之手”高效配置资源、激发创新创造,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生态,形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就先通报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曾明友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一、新华网记者:

  市委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制造业是立城之本、兴城之要;此次全会又再次提出,要聚焦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请问成都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新宇: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大家对成都制造业发展的关心关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过万亿元,航空航天等8个产业规模过千亿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软件和信息服务、能源装备5个集群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城市”。

  此次市委全会明确要求,聚焦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我们将着力从支持技术创新有针对性的赋能产业、构建技术创新全流程的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增强产业科技创新动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以实体经济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突出针对性推进技术赋能,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

  在支柱产业方面,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方向,加强行业先进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关键基础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规模增长和质效提升,增强产业发展韧性和体系安全。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新兴产业方面,聚焦新科技革命群体性爆发方向,加快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技术等领域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链接市场需求,培育壮大高端芯片、无人机、绿色氢能、超高清显示、抗体药物、核医药、机器人、工业母机、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集群。

  在未来产业方面,聚焦中长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在前沿技术领域争取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快产品化产业化,策源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等未来产业发展,抢占新赛道、构建新优势,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是着眼全流程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制造业发展动能。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支持企业协会、高校院所、行业专家领建概念验证中心,开展创新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验证,降低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风险。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中试小试基地,加快青白江“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电子设计自动化、临床试验、检验检测、算力服务等公共服务专业化聚集和特色化配置。

  增强技术创新平台功能。高标准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省分中心等,争创工业云、信息安全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技术创新功能,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大型实验设备,策源支撑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创新孵化能力。依托重大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实验室+基金+公司+基地”转化模式,探索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鼓励产业园区主动对接重大创新平台,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承接转化先进技术成果。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成果筛选—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孵化全流程产业创新体系。

  三是围绕关键保障强化服务,营造有利创新的发展环境。

  做优创新制度环境。突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推动科技创新精准高效供给,梳理发布重点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清单,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发展需求聚集,支持企业与专业化创新团队建立“长期技术合作+短期订单研发”的灵活合作模式,企业出题、能者答卷、市场问效。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开展校企“双进”,支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市场化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做实产业金融支撑。统筹构建制造业发展基金体系,鼓励种子基金、天使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提高风险容忍度,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构建服务产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争取实现产业链“一链一基金”。积极推进市专精特新股权投资基金实质性落地,提升“壮大贷”“新易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支持水平。

  做好现代能源保障。超前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充电桩、先进储能、光伏、虚拟电厂等智慧能源设施,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加快储能产业发展,推动“基础锂盐-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全产业链发展,探索“三州一市”地区光伏、风电新能源发电装机储能配置需求在蓉落地。

  做强数字新基建。开展新型网络提质行动,构建“智慧蓉城”数字底座。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和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地。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成都)和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加强边缘计算节点布局,高标准运营成都超算中心。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成都制造业发展的关心关注,我们将继续落实好国家战略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市发改委介绍下,本次全会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哪些考量举措呢?

  王锋君:

  感谢记者提问。为贯彻落实好本次全会部署要求,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8个产业生态圈、28条重点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企业四上培育”为支撑,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体根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本土“有根”企业培育壮大,实施企业“四上”攻坚、“链主”企业培育、“链主+配套”融通发展三大行动,打造以“链主”企业为引领,上市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梯队。今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新上规工业企业300家以上、服务业企业500家以上,新上云企业2万家以上,新上市15家企业以上。

  二是以“五大产业生态”为关键,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态环境。持续做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生态体系,加快打造一批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开展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50项以上,实施IT+BT、合成生物等前沿新兴技术研发项目30个以上,加速科技成果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进程。优化政府性产业基金体系,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投新、投早、投小、投硬”,开展100场以上产融对接活动。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新遴选培育300名产业领军人才,建设3至5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三是以“产业补链强链”为重点,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项目支撑。紧跟产业前沿趋势、国省政策取向,动态更新重点产业图谱,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编制重点招引清单,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招商引智百日攻坚,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全年新招引重大项目38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100个以上,确保72个省重点产业化项目、438个市重点产业化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目标,持续推动补链强链。

  四是以“培育未来产业”为突破,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动力。围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5个方向,瞄准数字诊疗、新一代无人机、类脑智能等若干细分领域,做实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策源平台、天使投资基金、概念验证中心、新兴创业团队等“6+N”发展机制,推动构建创新策源平台衍生转化、成果转化服务补链延链、天使种子基金引导服务、新兴创业团队揭榜组建、应用示范场景牵引迭代的生态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五是以“12345亲清在线”为纽带,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服务平台。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企业有事“蓉易办”,产业政策“蓉易享”,服务企业“蓉易见”。“链长”及工作专班牵头,每链每月组织市场主体、专家智库、创新平台、领军人才、产业联盟等,开展前沿技术前瞻、行业主题沙龙、产业网络招商、产品应用推广、行业讲座培训等系列活动,整合上下游左右岸资源,解决产业链痛点难点问题,优化产业专业服务,推动融合集群发展、交叉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商协会、业界共治委员会等信息优势和桥梁作用,推动企业开展链式招商、协作配套、协同创新。

  六是以“跟踪评估问效”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工作闭环。贯彻落实《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评估问效工作方案》,鲜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导向,建立“目标导向—月季监测—年度考核—优化提升”工作闭环。发挥“链长”作用,紧扣年度目标任务,及时开展预警和调度。完善产业链评估体系,实施年度综合评估,编制发布《成都市产业发展蓝皮书》,纵向上评估产业发展状况、横向上评估产业竞争位势,持续推动补短板、锻长板,推进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

  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对成都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三、成都日报记者:

  在刚刚结束的十四届三次全会上,提出了把握成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努力厚植科技创新优势,形成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安排部署。围绕这个目标任务,接下来成都的科技创新将从哪些方向着力,具体来说又会有哪些“实招”呢?

  丁小斌: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新闻界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成都科技事业的关心关注。

  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发挥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的优势,构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部署,为落实好全会精神,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落实,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强化和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既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

  成都市近年来有力促进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2022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5万家,同比增长45.5%;今年上半年,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总数增至17家,居全国第7位;上半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33家,同比增长7%。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全球第29位。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一是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二是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求,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三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科技成果在蓉转化的投入,给予后补贴;四是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产业急需人才,推广设立“产业教授”岗位,深化校企“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博士人才;五是支持企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在政府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及国有投资项目中使用创新产品,对购买使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的,给予研制和应用单位双补贴。

  二、增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成果溢出能力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在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凝聚创新人才、孵化创新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的同时,成都要发挥高能级平台策源优势,实现创新成果向产业高质量发展溢出。

  去年成都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家,今年上半年新增6家,总数达145家,累计布局建设国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0个,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四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项目一期全面建成投运,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即将签署共建协议并揭牌启动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加快推动。一是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与相关区县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深化“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新型协作关系,探索“统计分算、财税分成”的跨区域合作机制。二是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对接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在航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三是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按照“研发机构+孵化公司+转化基金”的运营模式,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三、优化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去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9593件,同比增长26%。在蓉团队研究的“首次发现证实玻色子奇异金属”“突破海水里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新技术”“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等3项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数据表明,我市科技成果产出丰硕,但存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为了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我们将全力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构建要素聚合、转化服务、成果展示、产业育成等创新转化服务生态。二是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产业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建立环评、能评、安评等绿色通道。三是培育壮大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组建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开展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建设成都技术转移学院,支持技术经纪(经理人)申报市级重点人才计划。四是组建天使投资母子基金、支持区(市)县联合创投机构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群,聚焦“投新、投早、投小、投硬”。五是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建设,设立成果专员,提供成果转化制度性、机制性保障。

  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构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难点、热点、痛点问题。要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既要优化创新生态,也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近年来,成都制定实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30条”,推动37家在蓉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业出台改革办法,1000余项成果完成分割确权或赋权转化。“先确权后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模式被誉为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建设‘科创通’服务平台”等14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为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将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能力,组建成都市委科技委员会。二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区别于有形资产形成的国有股权的管理办法。推进科技人才评定、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三是加强国资国企创新转化激励,鼓励实施成果转化项目跟投、虚拟股权和收益分红等激励。四是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保持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做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用地保障,推行新型产业用地和科研设计用地管理。五是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国企创投尽职合规免责制度,为创新解压松绑。

  谢谢!

  主持人: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布人的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往期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