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4日电 (田雨佳 张必柱 杜云)“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单靠某一个人的力量,而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合聚多方力量的结果。在筠连县联合苗族乡花树村,有这样一支驻村工作队,李明春、龚正兴、刘龙。他们长期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三人又形影不离,于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一头发春的公牛”。
“初生牛犊不怕虎”,用青春“浇灌”初心
提起“一头发春的公牛”这个有趣的名称,龚正兴微笑着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刚到村不久,就要接受省级第三方验收检查。面对“灵魂三问”:“驻村工作队有没有到过你家?你认不认识?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群众们只记得经常来,三个年轻小伙子,还有点儿帅,具体谁是谁,就傻傻分不清了。

龚正兴说:“我们一个姓龚,一个姓刘,就一头公牛嘛,好记。群众又说还有个明春书记呢。干脆叫一头发春的公牛算了!顿时大伙儿都笑了。久而久之,群众一看到我们就说‘发春的公牛’又来了,每次都定能引起一阵发笑。”
从三尺讲台走向扶贫战场的龚正兴、刘龙,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从教书育人到入户扶贫,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花树村在接受检查时,连检查人员都称赞说:“你们这里的群众满意度非常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用实干“征服”困难
时间紧任务重,就没有那么多“慢慢儿来、先适应、不行再说”等词汇。“公牛队”给自己下了条死命令“就算摸黑点灯油,也得把这事搞好!”白天他们走村入户深入群众,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主动与村民拉家常,问冷暖,了解村民所需,解决村民困难。晚上回村里的住所,互相交流自己掌握的信息,制定合理的方案,做实事,干好事。
“感谢有你们,不然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住上楼房。”说这话的是花树村年过花甲的贫困户刘兴芬。家里不慎失火,把房子烧掉了一大半,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发生这样的事,无疑雪上加霜。
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公牛队”立即去老人家里,安抚她,并花两天时间参与搭建临时喂猪场地。“我还是想修新房,但儿子觉得现在钱还没有存够不想修。”刘兴芬如实对刘龙说。
“这种情况是会被判定为安全住房无保障。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修建新房最为妥当。”公牛队坦言。“我们决定要打赢这场攻坚战!”李明春、龚正兴、刘龙三人相视一笑,暗下决定。
“公牛队”积极寻找资金出口,及时与帮扶单位协调资金并遵循政策不重复的原则上报了门、窗、圈舍、墙壁粉糊、院坝硬化等对标补短项目,主动争取资金支持。现在,刘兴芬一家6口已住上了新房子,彻底解决了住房安全无保障问题。
“俯首甘为孺子牛”,用赤子之心“报孝”人民
“明春书记,熊友均死了,你们在哪呀?你们快过来看一哈!”挂掉电话,“公牛队”都怔住了。放下手中的事,连忙往事发地赶,一人侧身半蹲状倒在火堆里,一半已经烧焦,另一半能辨认出正是62岁的花树村贫困户熊友均。
看到这个情景,“公牛队”第一时间劝返看热闹的人,随后拨打报警了电话,并通知村组干部联系其亲戚尽快赶到。
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在料理后事时李明春再三询问周围邻居他还有没有其他亲人,有没有谁愿意承担此事,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有。
来不及商议,驻村工作队便同村组干部处理此事。天色越发的暗了,冷风吹得直教人打哆嗦。“公牛队”没那么多顾虑,借了两把锄头,脱掉羽绒服,挽起袖子,凭借手机电筒光亮轮着挖墓地,经过一番别样的“锻炼身体”,弄完一切已经快接近晚上9点了。
“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且浑身是劲,之后有段时间回到村上住所都有点小害怕。”龚正兴坦言,又接着说“但村里群众看待此事没有杂音,没有造成不良影响和恐慌。还是觉得我们几个做的不错!”
“那驻村的几个小伙子下得毛,做事不含糊。”提起李明春、龚正兴、刘龙这三个年轻小伙儿,村里的群众都点头称赞,竖起大拇指。
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驻村即将满3年,花树村的寒暑易节,都见证了他们用青春“浇灌”初心,用实干“征服”困难,用赤子之心“报孝”人民。
“群众工作千头万绪固然难,但群众的心也不是石头做的,下足绣花功夫,用时间用精力一遍两遍、一次两次的入户,总有一天群众会理解、支持你。”李明春说,对于群众而言,只要所提的问题合情合法的及时解决到位,对于不合情不合法的及时解释纠正到位,得到群众的认可就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