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万名跑友齐聚四川营山激情畅跑 年龄最大选手75岁
2021年04月11日 19:3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芙蓉水镇·2021营山马拉松”激情开跑。鲜润 摄
“芙蓉水镇·2021营山马拉松”激情开跑。鲜润 摄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1日电(王爵 邓斐)11日,“芙蓉水镇·2021营山马拉松”(以下简称“营马”)在四川南充营山再次启程。万名跑友激情畅跑,用脚步丈量魅力营山城,用眼睛收获最美田园赛道风光。赛事共吸引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万余运动员参赛。其中,全马(42.195公里)2000人,半马(21.0975公里)3000人,迷你马拉松(5公里)5000人。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2岁。这也是“营马”继2018年以来,第四次扬鞭起跑。

在赛场的所有选手不约而同地伸出双手传递党旗。鲜润 摄
在赛场的所有选手不约而同地伸出双手传递党旗。鲜润 摄

  当天早上7点不到,赛事起点新时代广场就聚集了大批跑友,大家凭天府健康通绿码入场,完成检录程序后,开始热身准备,跃跃欲试。上午7时30分,比赛准时开跑,跑友们身着不同颜色的T恤,陆续涌进跑道,犹如雨后彩虹给这种城市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跑友们身着不同颜色的T恤,陆续涌进跑道。鲜润 摄
跑友们身着不同颜色的T恤,陆续涌进跑道。鲜润 摄

  本次马拉松赛作为营山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赛事细节融入红色元素:设有建党100周年主题摄影展,制作了建党100周年光荣立柱,在赛台搭建和赛事物料中融入建党100周年logo。此外,比赛正式开始前,10多名志愿者高举着一面长12米、宽8米的巨幅党旗走向比赛队伍中间。在场的所有选手都沸腾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伸出双手传递党旗。在春风的吹拂下,巨幅党旗就像红色的波涛从选手们的头上奔腾而过。现场气氛热烈,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跑友们在漂亮的赛道上激情畅跑。鲜润 摄
跑友们在漂亮的赛道上激情畅跑。鲜润 摄

  据介绍,本届“营马”赛道进行了优化,赛事起点仍从新时代广场出发,穿越美丽的彩虹大道绕白塔公园到咸安大道折返后经一环路东段到芙蓉水镇产业园,然后上一环路北段到西月湖路口,进入西月湖公园环湖跑一圈后折返回新时代广场。新的赛道更加平坦,平均落差不超过10米,不仅有利于跑友们跑出更好的成绩,而且赛道串联营山两个国家A级景区:4A级进士文化旅游景区和国家2A级西月湖景区,途经营山经济开发区。选手们在奔跑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营山“五湖十公园”的山水田园城市风采,也能体会到营山作为汽配产业园、现代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集散地的产业之城魅力。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贵州遵义的选手张交以2小时26分19秒的成绩获得全程马拉松男子组冠军,女子全程马拉松冠军则是来自重庆的李春霞拿下,成绩为2小时59分01秒;男子半程马拉松冠军是来自凉山州的沙正友,成绩为1小时07分45秒;女子半程马拉松冠军来自内蒙古的宗美玲,成绩为1小时20分09秒。

  “这是我第4次参加‘营马’,不变的是营山人热情、周到的服务,变化的是不一样的赛道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不断扩张、发展。营山不仅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文化之城,也是一座充满发展机遇的现代都市。”比赛结束后,来自重庆的跑友蔡川感慨道。

  以跑者为核心、以赛事服务为宗旨的“营马”不仅是一项体育比赛,更成为营山城市宣传的一张名片。“为确保赛事圆满成功,我们组织专业人员提前对赛道进行规划和修补、绿化、美化工程,比赛当天,组织安保力量4000余名、医护人员280余名,安排救护车28辆,配置23个医疗急救站、25个能量补给站,全力为选手们的安全‘保驾护航’。”营山县教科体局局长晏利民介绍。

  “营马”的背后,是营山软实力与文明程度的提升,更是一座城市的精准营销,它让营山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向营山。近年来,营山抓住“体育+”机遇,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投资7亿元建设了县奥体中心、BMX运动中心和体育公园,投资20多亿元建成了16公里长的县城一环路。重点实施“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县城绿地系统建设,先后建成“四园两广场”和10公里北门河绿色生态走廊;在一环路、南北干道、绥安大道等道路两侧分别建设宽10米的绿带,在县城至渌井、回龙、骆市、星火等乡镇公路沿线建成长45公里、宽20米的绿色生态大道,为营山着力打造“美丽田园赛道”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营山县委书记罗明远说:“连续四次举办马拉松赛,是营山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市民的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拉动‘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宣传展示实力营山、活力营山、魅力营山的的重要平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