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德阳市数字经济投资推介会在福州举行
2021年04月26日 11: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6日电 (邱洁 秦琴)4月25日,德阳市在福州举行以“成都都市圈、数字新德阳”为主题的数字经济投资推介会,与业界精英、行业翘楚齐聚一堂,共议数字经济前沿新趋势,共商数字经济合作新机遇,共谋数字经济发展新未来。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四川省副省长李刚在致辞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说,四川作为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坚持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工作来抓,全力把四川打造成为数字经济优惠政策“导入地”、高端人才“聚集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策源地”。

  李刚指出,德阳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是四川省重点支持培育的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区。四川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德阳,在功能布局上,重点支持德阳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打造国家“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在协作配套上,重点支持德阳以“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模式,提升改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在开放平台上,重点支持德阳依托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推动数字服务外包;在政策支持上,重点对德阳在新兴产业培育、业态模式创新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动加快形成多元化数字产业格局。

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

  德阳市委书记靳磊代表德阳市委、市政府向莅临会议的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德阳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德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之举,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加快构建数字驱动的经济体系,倾力打造西部数字经济重镇。德阳着力集群发展,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重大前沿性、战略性、支撑性产业,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构筑新优势,加快建设四川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区、“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把天府数谷作为集聚数字经济产业的主阵地,规划建设静态投资250亿元、占地4000亩的凤翥湖数字小镇一二期,重点发展电子元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数字驱动发展的新高地。同时,德阳着力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千亿级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目标,聚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重构式创新、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推动“德阳制造”向“德阳智造”迈进,坚定走好老工业基地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子。此外,德阳还着力培土筑基,厚植产业发展良好生态,致力于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编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三图一表”,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10条政策措施,构建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现代化全景图;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对标、互通、评议、测评“四大行动”,全面推行“一窗口受理、一平台共享、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致力于集聚人才资源,发挥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优势,与成都共享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和创新平台;依托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示范市等金字招牌,打造数字产业产教融合基地,为数字经济发展培养专业化、订制化的工程师人才;对标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实施美丽德阳建设“十大工程”,为各类人才提供宜业宜居宜游的工作生活环境。德阳将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牵引,持续推进“软环境”“硬环境”一体建设,在应用场景、政策保障、金融支持、营商环境等方面下更大气力,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更优生态,提供更好资源、更强保障。当前,德阳面临着建市以来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正处于战略机遇落地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蓄势突破窗口期,德阳将持续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合伙人搭好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诚挚邀请大家走进德阳、投资德阳、深耕德阳,携手在数字经济的新蓝海中相互成就、奋楫远航,共同开创数字经济新未来。

  推介会上,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软件行业协会会长、南威软件集团董事长吴志雄代表企业发言;德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文全作德阳数字经济推介;德阳天府数谷相关负责人作“凤翥湖数字小镇”项目推介;天府数谷及万石控股集团与南威软件集团等11家企业签订入驻意向协议。

  活动前,靳磊还率队前往星网锐捷科技园、福昕软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