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叙州区:打造“红色物业” 破解小区治理难题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2021年05月19日 14:4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9日电 (吴平华 张登雄 毛述新  ) 宜宾市叙州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物业服务管理,以党史学习教育和基层治理为契机,着力把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把物业队伍打造成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力量,有效破解小区治理难题,助推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围绕业主空调外机放置位置召开“三方议事会”。毛述新 申
围绕业主空调外机放置位置召开“三方议事会”。毛述新 申

  筑牢“红色堡垒”推动组织共建

  “有了党组织,我们过组织生活就不用打‘游击’了。”在忠泰物业公司上班的“流动党员”丁静高兴不已,因为他所在的物业党组织正式成立,这彻底解决了因各种原因过组织生活不定点党员的后顾之忧。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管理,宜宾市叙州区对全区66家物业企业党员人数、组织机构等进行摸底排查,分类建立物业企业党组织、流动党员、在职党员、无职党员4本台账,并指导忠泰物业公司、金钟物业、立天唐人物业等8个党员人数在3名或3名以上的物业企业成立党组织,实现物业服务企业党的组织应建尽建。

打造“红色通道”党建长廊。毛述新 摄
打造“红色通道”党建长廊。毛述新 摄

  “我们现在已经建立物业企业党组织14个,打造雅信、吉星等“红色物业”党建阵地10个。”据叙州区委组织部从事党建工作的工作人员介绍,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叙州区积极指导有条件的物业企业党组织利用房屋架空层、物业服务中心、管理用房等场所,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建设党群活动中心或党群服务站,切实打造“家门口”的服务体系,打通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百米”,从根本上筑牢“红色堡垒”。

  激活“红色细胞”推动难题共治

  “希望物业对小区的安全隐患点再进行排查,坚决不能电动车进电梯。”“希望物业一定要在醒目位置设置文明养狗的标识标牌,提醒业主出门牵狗绳。”连日来,青年公社小区的物业在定期打开楼栋意见箱后,都要一条一条仔细的梳理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逐一分类处理。

  据悉,叙州区创新以“234”工作法有效推动为民办实事。“2”即采取“1名党员+2名物业公司人员+N名志愿者”的方式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或者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先锋岗,实现对小区区域内党建力量的有效整合。“3”即“三方议事”,创新探索党组织+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议事会)+物业企业“三方议事”治理模式,选取香颂花园、南山星城等小区开展试点,针对物业服务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纠纷,形成“三方”议事会,共同会商把脉。“4”即“四步共治”,推广收集问题—问题分类—解决问题—评估分类“四步共治”工作法,引导左岸公馆、青年公社等11个小区物业公司通过开展“叩门认亲”,设置意见征询簿、楼栋意见箱等方式收集小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并梳理分类,按照办理权限确认责任单位解决,三方议事会跟踪督办,居民代表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议,推动形成共议共商共治。目前已利用“234”工作法解决小区治理难题8个。

为业主提供免费代管服务。毛述新 摄
为业主提供免费代管服务。毛述新 摄

  “以前违建、排水管堵塞、邻里矛盾等老大难问题,物业公司无法解决,导致业主与物业矛盾不断升级,自从成立小区支部,利用工作法,处理问题的效率更快、效果更加满意,物业与业主之间更加融洽。”青年公社小区党支部组织委员、业主委员副主任朱小鹏如是说。

  升级“红色服务”推动成果共享

  “我们小区就能理发,还是免费的,真心是不错……”家住香颂花园小区的江培德老人对小区物业的用心服务赞不绝口。据江培德老人介绍,除了免费理发,该小区物业还结合小区业主实际需求,提供环境清洁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水电气免费维修等12项服务,利用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送月饼,购置图书、玩具、健身器材,免费为小区居民提供图书借阅、儿童托管等多项暖心、贴心的服务。

  “为民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更是基层治理的关键点。”叙州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香颂花园小区的多项服务正是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实践,其它小区也正以不同的形式在为业主们提供以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公益服务等多项为民解忧的“精心”服务。例如,原香岭小区物业企业投资近3万元,在小区中庭铺设“红色通道”党建长廊160余米,设置党史展板100块,吸引5300余人次参观,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居民群众“精气神”。梳理形成小区需求清单,对接“金江社工”“益成社工”等社会组织及机关党组织,联合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16类公益活动,累计服务小区居民3200余人次,不断提升业主居民获得感。(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