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9日电 (刘刚 何云超 李娟)雅安市名山区茅河镇被称为“中国茶苗第一乡”,近年来,在茶产业发展给群众带来经济增收的同时,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茶苗销售过程引发的矛盾纠纷、茶园权属纠纷等各类矛盾频发。

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茅河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以德治为先导、自治为支撑、法治为保障的“三治”融合整村治理新体系,逐步优化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从前端、中端、末端“三端”入手,推动矛盾纠纷“化整为零”。
德治教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近年来,茅河镇党委采取“一十百”工作法,主动吸纳辖区内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有威望的老人,组建了一支“一呼俱应”的模范队伍,积极开展德治宣传、引导,达到“选准一人、引领一群、带动一片”的效果;采取“十家连心”的方式,以老人为轴,将各家各户串联成一个大网格,定期组织座谈交流,通过老人引领,营造崇德向善、睦邻友好氛围;开展“百人公益”活动,依托端午、中秋、国庆等会节,开展健康有趣、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普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善节俭、睦邻里、懂法治、知感恩、思进取的良好风气,切实将矛盾消除在发生前;以“全民读书”系列活动为契机,依托农家书屋平台,推动德育文化进庭院、进课堂、进暑期,让德治素养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
自治协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中端
“乡村治理治什么?村社工作怎么开展?群众如何参与村级管理和服务……”据介绍,茅河镇结合实际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的路,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了8支“茶源义警”队伍,坚持“自愿义务”的原则,积极发动优秀青年、党员和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矛盾调处。同时,通过走访群众听取意见建议,重点做好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森林防灭火巡察、隐患排查处置、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1300余人次。目前,“茶源义警”队伍已达300余人,30余名“85后”年轻人有意愿作为后备力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经济发展,逐步探索出一套“社呼村应、义警处置”机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调处能力持续提升,切实做到矛盾纠纷不上交。
法治精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末端
据了解,茅河镇党委顺应茶产业发展趋势,按照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于2016年成立了“茅河镇茶产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下设村级市场调解室,制订茶调委和茶调室工作职责12项,从“两代表一委员”、合作社、企业四类人群中选择调解员36名,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法律工作者、茶叶专业技术人士等24名,积极开展多元化矛盾调处。

2020年以来,“茶调委”依托“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全覆盖监测全镇,建立健全基层司法调解等纠纷调处机制,落实“三三制”“五字诀”纠纷化解模式,已处理信访事件8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60余起,完成随手调500余件,案件调解率达100%。其中,4起调解案例被评定为市级优秀调解案例,真正做到以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的调解手段将矛盾纠纷截留在镇、化解在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