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举行现场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会代表走进攀西实地调研
2021年06月11日 18: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1日电  6月10日至11日,四川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在凉山州、攀枝花举行。与会代表分4条线路前往凉山、攀枝花考察多个点位。部分参会代表11日走进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一下车,代表就被一个现象吸引了:搬迁安置点的每栋新房前后,都有一小块土地,供村民种植蔬菜。

代表们在甲甲沟村考察。(川观新闻供图)
代表们在甲甲沟村考察。(川观新闻供图)

  原来,易地搬迁后,菜地也跟着村民“下山”了。现场负责人介绍,不少村民担心搬迁后远离土地,没法种植日常所需的粮食和蔬菜。这也是前期调研时,村民们反映最多的问题。

  甲甲沟村由烟草新村和三峡新村两个集中安置点组成,采取统规统建方式,共搬迁安置260户居民。每户占地300平方米,标配4室1厅1厨1卫1畜圈,家家户户配备“微田园”,水电路、通讯网络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全面入户,彻底解决了高寒山区彝族同胞“住不安全”的问题。

昔格达村新貌。(川观新闻供图)
昔格达村新貌。(川观新闻供图)

  据悉,按照“1+3”产业发展思路,甲甲沟村引导脱贫群众种植传统水稻、玉米、优质烟叶等1300亩,发展大棚蓝莓200亩、红花椒2900亩、红叶冬桃2000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3100元提高到8500元。

  一串葡萄,一个芒果或者一个石榴,扫扫上面的二维码,就能查看产地、施肥用药、生长天数、采摘时间等信息;采购商不用再往返田间地头寻货源,只需要在交易展示中心就能完成看货、下单、预定、送货上门……

甲甲沟村新貌。(川观新闻供图)
甲甲沟村新貌。(川观新闻供图)

  当日,部分与会代表还走进西昌成凉工业园区内的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领略了攀西农业“最强大脑”的智慧。

  在中心大厅里,滚动的农产品交易大数据、网络主播带货、特色农产品集中展销等线上线下元素让人目不暇接。中心以“大宗交易、智慧管理、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为驱动,正加快形成“特色产品集散、农业服务集中、线上线下集合”的运营体系,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平台。

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川观新闻供图)
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川观新闻供图)

  西昌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以“大凉山”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依托,全力提升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盐源苹果、西昌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形成“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矩阵,辐射带动攀西地区特色农产品抱团出击。

  家家户户的墙体和配电箱上,到处是与农耕等相关的墙绘;农家小院内,陶艺、画板等一字排开……步入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参会代表便被该村的村容村貌吸引。据悉,2012年以来,该村集体经济实现总收入3700万元;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万元。

 昔格达村新貌。(川观新闻供图)
昔格达村新貌。(川观新闻供图)

  “这一切都是从盘活闲置农房开始的。”昔格达村党支部书记杨佐元解释了昔格达村成为文化田园旅居康养村的密码。该村村民曾经主要收入是外出务工。2012年前后,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后,村两委决定,把村民外迁和外出务工而形成的94套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起来,建设精品民宿。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泥土材料,培育乡村文旅产业。

  经过近八年培育,昔格达村已形成文化创意、研学教育、康养民宿三大主导产业,每年吸引当地中小学生3万余人以及50余所高校师生前来写生。(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