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市利州区筑牢安全屏障 守护一方幸福
2021年06月25日 11:0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5日电 (谢佳蕾  童桎)宣传“五进”、应急演练、排查治理隐患……连日来,广元市利州区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持续扎牢安全“篱笆”。

  今年6月是第20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为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利州区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强化责任,做好预案,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守住安全,护住幸福。

  “应急演练”  提升救援实战能力

  近日,一场模拟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在广元高力水泥紧急展开。警戒疏散组立即封锁现场,并对地坑进行强制通风;后勤保障组调拨了呼吸设备、担架、急救包等救援物资;抢险救援组进入地坑实施救援……短短4分钟就完成了搜索和营救任务,随后医疗组对伤者进行急救。

  “战前练兵、临危不乱、科学救援、减灾止损”利州区通过应急演练切实提高了企业的应急反应速度、应急处置能力和职工的救援救护技能。安全生产月以来,全区开展各类应急演练52场,参与群众2066人,应急管理水平有效提高。

  这只是该区把牢安全生产关的一个缩影。利州通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深入企业,“手把手”教授企业梳理安全管理漏洞、排查安全风险、治理安全隐患,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在重点部门抽调精干力量42人,成立14个督导组,到各乡镇(街道)开展督导检查工作。截止目前,共出动检查人员670人/次,检查企事业单位260家/次,排查出安全隐患661条(无重大安全隐患)。通过建立台账、逐项销号方式,现已完成整改527条。

  “沉浸体验”   筑牢安全生产根基

  酒后驾车是什么感觉?油锅起火如何灭火?火灾发生如何自救?6月23日,宝轮镇国家级安全社区体验馆内,居民们正在“感受事故”。

  “来这体验不仅学到了很多安全知识,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重视生命财产安全。”体验完火灾逃生的居民邓官成说道。

  劳动防护、道路交通、地震避险、火灾逃生……安全体验馆里有18个事故模拟场景,居民通过仿真体验,可以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增强安全意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企业职工、居民、学生和安监干部开展体验式安全教育12000余人次。

  “推广体验式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从‘纸上谈兵’向‘实战体验’转变,体验者可以直观感受不安全行为带来的危害。”宝轮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干部赵明勇说。

  近年来,利州区注重提升居民安全意识,编撰地质灾害、消防、烟花爆竹、宴席支客语录等“安全诗歌”9篇,让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从“旧式填鸭”转变成“寓教于乐”,迅速掀起群众传唱热潮,真正做到了群众弄得懂、学得会、传得开、用得来。

 广元利州举行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广元利州举行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防灾减灾”   科学应对事故灾害

  6月13日08时至14日08时,利州区城区降雨量达58毫米;6月16日8时46分广元市气象台针对利州大部分地区发布第27号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月17日利州区个别时段出现短时黄色强降雨预警信号……连日来,利州区持续降雨,造成全区7个乡镇(街道)1091人不同程度受灾。

  为减少暴雨带来的损失,该区第一时间发送预警短信,并组织开展救灾抢险工作。抢险救灾中,出动救援力量7支,共投入人力165人次,投入大型机械设备10台次,投入车辆35辆次,紧急避险转移人口86人,成功应对灾害天气,实现平稳度汛。

  “全区涉灾部门和乡镇街道处于全员在岗待命状态,严密关注雨情、水情发展态势,及时监测预警发布,同时加强对防汛隐患大、地质灾害风险高的重要部位的巡查排查,及时组织人员疏散转移避险,并发放救灾物资。”利州区应急管理局工会主席阎德燕介绍。

  此外,利州区还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科学防范地质灾害,逐点健全监测网络,逐一完善各隐患点警示标识标牌的建立,确定了各个隐患点的避险路线、避险场所。截至目前,全区共72个隐患点已安装专业监测设备,告知专业单位每周对专业监测设备监测网络暨设备检查、调试,确保在线率100%,实时监测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变形情况,再结合覆盖全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对各乡镇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配合自动化监测设备预警网络实现分级分区防控地质灾害风险,完善“人防+技防”体系,全面提升了全区防灾减灾能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