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江阳:打造“四好农村路” 为乡村振兴“铺路”
2021年07月02日 15:5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日电 (邹立杨 张红 侯燕)乡村振兴,交通先行。近年来,江阳区以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契机,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长效机制,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公路覆盖面和通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江阳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22亿元,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52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公交全覆盖。

  “路产融合”激发乡村活力

  “四好农村路”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江阳区坚持农村公路与全域旅游、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同步谋划、深度推进,“路旅融合”挖掘美丽乡村新价值、“路产融合”激发乡村经济新动力、“路景融合”创新乡村振兴新模式,带动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便捷的交通路网。
便捷的交通路网。

  “农村公路+现代农业”建设产业路,在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公路从“单向推进”向“融合发展”转变,形成便捷的交通路网。江阳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舒明介绍,园区依托成熟路网,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6个,带动了17000余户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37元。

  张坝-罗湾-弥陀沿江晚熟桂圆、沿江蔬果采摘等农业示范带,甜橙、桂圆、高粱、蔬菜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董允坝、凤龙等6个现代农业园区全部通四级以上公路。

  在江阳,打造“四好农村路”,让交通带动经济发展,受益的不止农业。“路揽风景+景活产业+游促经济”,沿沱江旅游道路C位出道,成了泸州周边游的“网红”景点,黑、白、红三色路面与沿线风景相互交融,形成了一条“路中有景,景中有路”的独特风景线。一路上,观景平台、停车场、公厕等设施齐全,观山看水、健身娱乐、休闲垂钓、特色餐饮,游客到此好不惬意。

  江阳区规划建设旅游风景路104公里,串联全区主要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助力实现交通建设发展与旅游经济效益双赢。

  “金通工程”引领精品示范

  路路有人管,管理有实效。实施“全域农村公交”、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金通工程”,畅、安、舒、美、绿,江阳区农村道路发展高标准、上台阶。

  江阳区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和12个街镇交通管理站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监督检查、宣传劝导、隐患治理、管理养护等工作,区级、镇街、村社明确交通安全管理职责不断增强应急能力。

  江阳区全面推行路长制,健全“总路长+县乡村道路长”组织体系,落实“路长制”信息公开,建立总路长办公会制度、公路巡查制度、各级路长工作联系和议事协调机制。同时,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明确评价指标与标准,对路长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切实做到相互配合、消除盲区、管理到位,通过“路长制”实现“路长治”。

农村公交全覆盖。
农村公交全覆盖。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路修好了,去镇上办事不过是‘一脚油门’的事,更要遵守交规。”率先在沿沱江旅游道路开展农村公路综合执法,整合公安交警、运政、综合行政等执法力量,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构建“大交管”格局,不仅解决了多支执法队伍上路、重复查处等问题,路域环境、交通秩序得到有效改善。

  公交公司运营平台、互联网数据,“一图一库”“两个平台”“三大功能”,硬核科技助力农村公路管理,江阳区将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全链条科技化、智慧化。

  “我们将继续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生态优势、产业特色、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要素,挖掘江阳农村公路文化内涵,打造江阳农村公路品牌,推广品牌名称、标识(LOGO)在路域设施、公交设施、服务设施等规范应用。”江阳区交通运输局局长赵策介绍,LOGO标识设计已经完成。

  “管养结合”形成常态长效

  不仅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更要做好“管理、养护、运营”三篇文章。江阳区多元化落实三级养护责任制,明确路产确权、探索养护创新,确保“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长久有效惠及大众。

  江阳区加大机械化养护中心建设投入、加强养护队伍建设、制定村规民约,农村公路管养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全面列养,优良路率达89%。

  “前段时间一遇下雨天,路边水沟就堵,倒灌到路面,车子一过,跑都跑不赢,有的路面也被损坏了。如今水沟清理了,旅游道路更美了。”江阳区沿沱江旅游道沿线的村民点赞公路养管工作及时、到位。

  建养一体化、养护市场化、公益性岗位设置、公路资产融资反哺,江阳区转变思想、创新思维,打造管养新模式,让“四好农村路”更好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生态路、致富路、希望路。

  下一步,江阳区将继续坚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好农村公路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作用,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