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6日电(尼玛初 汤葛索 朗仁青)“有了这条路,我们的药材销路好了,价格也涨了。”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吾伊乡修卡村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如丝带蜿蜒在山梁上,村民甲木初骑着车行驶在刚刚建好的村道上,准备把这几天夫妻俩挖的130余斤甘松卖到壤塘县城里。
连绵的青藏高原山脉将修卡村分割成了一个个小寨,全村仅121户611人,却分散在七沟十二寨中,自山脚仰望山顶只能隐约看见一座座民居在山林中若隐若现。

“以前只有一条窄窄的羊肠小道,出门全靠人背马驮,想上一趟乡里要花上半天的功夫。”谈到曾经的“出行难”修卡村支部书记罗得唏嘘不已。为了改变群众贫穷面貌,从“搬出来”到“做产业”壤塘县想尽了办法,却成效甚微。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村民都离不开山坳中那1120余亩肥沃的土地,及53000余亩的草场。
“群众搬不下来,那就把路修上去”。2008年,全村的第一条村道,由227国道一路修到修卡村10户群众家门口,就此为“七沟十二寨”修村道的浩大工程拉开了帷幕,在脱贫攻坚期间该村更是迎来了修路的高峰期,仅8年就修建了10条村道。10年间壤塘县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筑路总长30余公里,惠及121户牧民出行和生产生活的11条幸福天路,昔日“羊肠小道”转眼变成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

一条路就是一条经济带,路延伸到哪里,经济就发展到哪里。2018年修卡村利用村里的土地种起了紫土豆,开发出了紫土豆锅巴,销往成都、浙江等一线城市,仅2020年该村就增收30余万元。
“山上的牛越来越少了,我们却越来越富裕了”村民德白感叹道,耕作愈发机械化、药材销路愈发畅通、群众观念不断在更新......随着11条村道的正式贯通,壤塘县修卡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转变。不少群众自愿放弃了山里过“风吹雨淋”的日子进城务工,德白就是其中之一,往返1.5小时的车程让村民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
近年来,壤塘县的交通迎来了重大变革,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15.383公里,不仅实现了100%乡镇、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目标,还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