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筠连县67岁老支书杨申华:牛背上的追梦人
2021年07月22日 15:3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2日电 题:筠连县67岁老支书杨申华:牛背上的追梦人

  作者 吴平华 张华 宋婷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对于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养牛大户杨申华来说,从两三头牛开始,发展到后来的三四十头,再到现在规模化饲养,他凭借扎实苦干的老黄牛精神和过硬的养殖技术,成为了“牛背上”的追梦人。

  杨申华是原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党支部书记,干了2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自2011年卸任以来,不褪党员本色。结合该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这一主导特色产业和本村实际,搞起了肉牛养殖。

  乡村振兴,成功的关键在于建强基层党组织、选好“带头人”,让党组织更有凝聚力、号召力,成为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主心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把产业牢牢抓在手上,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让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杨申华在林地间放牛。张华 摄
杨申华在林地间放牛。张华 摄

  筠连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融进产业发展里。

  “我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卸任了的老支书,学习了党史以后我最深的感受是,党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不管多累、多苦、多艰难,都是党员干部带头干的。现在,要全面乡村振兴,没有产业是不行的,我们这些地里条件好,适合养牛,也符合我们筠连肉牛产业发展大规划。虽然我67岁了,卸任支书了,但是我还是一名党员,我现在有信心把牛养好,给村民做好示范。”

  杨申华说:“一个人每天能放40几头牛。关键是放养过后,回去1头牛最多再吃两三元钱的饲料就够了。算下来,1头牛原本一天要八元左右的饲养成本,现在能节约五六元钱。”

  除了放养,杨申华还租赁了150亩土地种植牧草。“你看哈这个草嘛,很漂亮,这个草长延兜(满窝丰茂)以后,一窝割出来可以够两三头牛吃,我们这个草种下去后,用牛粪来施肥,不需要其他肥料。这就是绿色养牛。”

  精明能干的杨申华,能把牛养到现在这样的规模,而且个个膘肥体壮,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2011年,当了2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杨申华退休后就开始了养牛。靠着勤劳把牛从3头发展到了40多头,这足足花费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杨申华说,金坪村地处边远山区,地区条件差,村里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产业,乡村要振兴,村民要富就很难。

  杨申华说:“我们这些边远山区,种茶的话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们采摘也不太行,养猪风险太大,市场不稳。当前,我们这个山区,空气比较好,土地种草也很适合,一亩地的草可以喂到两三头牛,我们这里最好的门路就是养牛。”

建鑫家庭农场牧草种植基地。张华 摄
建鑫家庭农场牧草种植基地。张华 摄

  养牛虽是好门路,可是,单靠自己又显得力不从心。2020年初,杨申华和同村两个打工返乡的村民商议合伙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占地5亩,规模达400头牛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并成立了建鑫家庭农场。在县委县政府推出的“好牛贷”等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当年饲养量就达到了110多头。步子一下迈大,养殖风险也接踵而来,牛胀气、母牛难产。损失1头牛少则五六千元,多则上万元。面对困难,67岁的杨申华不得不在技术上啃起了“硬骨头”。

  “我们用的饲料是这个青草加精饲料,喂出来的牛,身体健康,也不容易胀气。”在饲草料车间,杨申华指着青草、玉米和豆粕等粮食混合而成的饲料介绍说。

  杨申华一方面开展科技防疫,学会了治病、配种、接生,成了地地道道的养牛“达人”。另一方面探索饲养方式,放弃了酒糟饲养的习惯,只用青草加精饲料。“青草加精饲料养牛,喂出来的牛,肉品质好,抗病能力强,产子率也很高,过去只有80%,现在能达到90%。”杨申华满脸喜悦的说道。

  有了饲养技术的改进,杨申华喜悦地说:“现在的100头母牛,相比过去而言,1年能多产10来头牛犊,这一年下来就增加十五六万元收入。”

  现在杨申华所在的建鑫家庭农场,饲养了180多头牛,其中母牛170头,通过自繁自养,到年底规模将达到240头左右,预计可以出售80头,产值150万元左右。收获是喜悦的,可是养牛的日子也少不了辛苦相伴。俗话说得好,幸福生活都是奋斗来的,成功也是撸起袖子干出来的。

  杨申华指着干净整洁,牛儿成群的牛栏说:“养牛很辛苦,养1头牛一年下来就有五六千元的收入,但必须要能吃苦,要下得起劳。但这些都是值得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门路,我们周围的朋友们跟着我们一起养牛的也不少。”

  现在,在杨申华和合伙人的带动下,沐爱镇金坪村,返乡养牛的村民新增了10余户,总规模超过了100头。

  周清松就是其中一位,而且还是老杨的合伙人。因为是外出打工返乡的青年小伙,年轻、有文化、见过世面,现在是建鑫家庭农场的行政管理。“在老支书的带领下,一起养牛,现在在家乡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把牛养好,一年下来有好几十万的收入,而且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这个养牛产业可以说是挺‘牛’的产业”。

  有了大家的参与,金坪村的养牛产业也开始迈向新的阶段,杨申华说:“我有一个梦想,满山长青草,把牛儿喂的胖胖的,满山都是牛儿,看着喜庆。”

  正是有了像杨申华这样勤勉的养牛人,有了杨申华这样的党员带动示范,2020年,筠连县肉牛存(出)栏18.87万头,出栏肉牛5.79万头,综合产值69.47亿元。肉牛存出栏量居全省农区县第二位、川南第一位。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96个、家庭牧场89个,存栏500头以上的重点专业村有85个,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305个,存栏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牛大户3000余户。注册成立肉牛生产加工企业10个,建成肉牛屠宰加工企业5个,3万吨牛粪有机肥生产企业1个,在建3个。(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