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援藏干部邹宇峰:新婚别妻上高原 挥洒青春壤巴拉
2021年08月11日 14:5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1日电   (刘小义) 跨越六百公里山川林海,从绵阳市来到阿坝州壤塘县,邹宇峰是绵阳市第五批25名援藏队员之一。援藏两个多月以来,挂职壤塘县城管局副局长的邹宇峰,每天奔波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为高原秀城壤巴拉建设挥洒青春汗水。

准新郎上高原援建再担重任

  白净的皮肤、俊朗的外形,年轻的邹宇峰帅气文雅,但工作中却是一位有勇有为、有情有义的铁血小哥。今年5月20日,在情侣们互相表白、纪念的日子里,绵阳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队伍辞别亲人向着目地的出发了。此时的邹宇峰,还是一位和妻子刚刚办理了结婚手续仅仅一个月的准新郎。“尽管妻子很不舍,但经过沟通她也很支持我的决定!”说到援藏的初衷,他脸上洋溢着坚定和自豪。

  绵阳市是闻名的全国文明城市,邹宇峰在绵阳也是综合执法部门的执法主力,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发挥优势,展现所长。来到壤塘县对口援建,邹宇峰毅然担起了业务工作主力。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城市管理至关重要。“城市管理难,整治违建第一难。”甫一上任,邹宇峰就勇敢面对了“第一难”。

  临江苑小区是壤塘县第一批拆迁安置房,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成为县城里综合条件最艰苦的小区。部分居民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未经规划部门审批同意便在楼顶搭建砖混或者钢架建筑物,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壤塘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治理乱搭乱建,消除安全隐患。7月中旬,由邹宇峰牵头开展临江苑楼顶违建的拆除和加盖坡屋面的工作。

 压力就是动力依法以情治违

  人生地不熟,风俗差异大,如何动员当事群众依法拆除违建,顺利迈出“第一难”第一步?接到任务后,邹宇峰深感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他说:“壤塘县气候条件特殊,每年只有5至10月具备施工条件,要想在今年内完成坡屋面的加盖工程,保障老百姓秋冬季不再受房屋漏水的困扰,就必须保证在8月初开工建设。”压力就是动力。邹宇峰一面组织拆违组研讨拆除步骤和策略,一面开展入户调研,他和专班组员们加班加点、有条不紊地忙开了。

  “每一处违建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经过排查统计,临江苑小区楼顶违建总计15户,有10多平米的柴房,也有90多平米经过精装修的住房。邹宇峰说:“情况一目了然,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现实的困难让人始料未及。”木准大娘算是这15户里家庭条件最具体的。家中有一个妹妹,是二级残疾精神病人和单亲妈妈,有个3岁的孩子。木准大娘一家住的房子是在楼顶搭建的违法建筑物,不到30个平方。邹宇峰第一次到木准大娘家里时,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也很难过。但是为了整个小区的安全和升级改造,还是必须要进行拆除。为了说服木准大娘拆违,邹宇峰去了木准大娘家不下10次。有时候就是纯粹的聊聊家常,慢慢的,木准大娘开始认可他了,开始理解政府的政策。邹宇峰根据木准大娘的家庭情况,向局里和县上申请能否给予木准大娘一定的补偿和社会帮扶,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经过多次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上争取到的福利政策,木准大娘终于同意拆除,后来还专门到城管局来感谢。

  接下来,拆违组又遇到了另一个难题,那就是15户中面积最大,装修最精致的一户违建。户主是俄机大叔,俄机大叔两夫妻都在外打工,他的妻子当时为了修建这个房子更是兼职了三、四份工作。可以说,这一砖一瓦,都是两夫妻的血汗凝聚。因为房子投资大,家庭情况也比较具体,所以俄机夫妇一开始是坚决反对拆除,甚至以极端言行作为要挟。夫妻俩在得知自己的房子要拆除时,就躲着拆违组不见面,从一开始,拆违组就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面对这样的困境,邹宇峰依然没有退却,充分发挥“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的精神,坚持给两人打电话,这个号码被拉黑了就换一个,再拉黑再换;同时,联系俄机所在的乡镇,请乡镇干部帮忙找人,帮忙做工作。经过半个月的努力,俄机终于答应和拆违组见面。双方总共会谈了5次,在会谈的期间,邹宇峰也在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尽可能地帮俄机一家争取补偿;同时,联系俄机所在的县政府,帮助俄机妻子争取到了一个公益性岗位。终于,依靠真诚和努力,打动了夫妻两,同意拆除。

考验首战告捷守初心再奋进

  几多汗水,几多付出。经过23天连续奋战,截至8月5日,邹宇峰带拆违组共完成了临江苑小区15户、938.46平方米的楼顶违建拆除。按期完成阶段性任务也让邹宇峰暂时舒了一口气,他说:“以真心换真情,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就是这次拆违工作能顺利推进的奥秘。”

  “紧接着还要进行加盖坡屋面施工,整治房屋漏水、提升小区环境,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但我会和同事一起努力,圆满完成任务!”连日的奔波和软磨硬泡,邹宇峰皮肤晒黑了,鞋底磨坏了,但他说最宝贵的是收获了成长和情谊。(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