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南充顺庆:用心书写振兴主城商圈“答卷”
2021年08月20日 11:3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0日电 (黎涛 陈泓勋)顺庆区是南充市的核心城区,更是川东北首屈一指的商贸重镇。“十三五”期间,该区始终把商贸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全力促进商贸服务业提质增效。四川省商务厅日前公布的2020年四川省服务业强县(市、区)名单中,顺庆榜上有名。

  2021年,顺庆区委、区政府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制定出台《南充市顺庆区主城更新“十大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主城商圈振兴行动”作为“十大行动”之一,按照“产业集群、布局集中、资源节约”原则,推动五星商圈、南门坝商圈、西华商圈、清泉坝商圈格局完善和品质提升,以项目为抓手,加快燕儿窝中央商务区、万达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推进西巷文化商业街、清泉文化商业街建设,打造南充“太古里”。

  发展考题:商业体量如何与消费需求匹配

  五星商圈是一个传统商圈,由模范街、人民花园、人民中路等商业街构成,布局有新世纪百货、茂业百货、苏宁等大型商贸企业,更有众多品牌商店,商业氛围浓厚,人气旺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南充商业中心,更是顺庆的一张闪亮名片。

  “这边每逢周末人很多,但是配套是个问题,比如停车就比较困难。”在五星花园附近上班的梁静说。

西华商圈。
西华商圈。

  正如梁静所说,随着顺庆人口增加,新兴商圈提档升级,五星商圈“短板”逐渐显现。近年来,顺庆城区人口陡增,南门坝片区旧貌换新颜,北部新城规模初具,仅仅靠五星商圈已经难以为继。

  类似的问题同样制约着市政新区的发展,发展已有10余年的市政新区,人口密集,但该区域内没有超大型的商业中心,这也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短板。

  实际上,要在早已不多的空间内,提档升级或者打造符合该区域定位的商圈,已经成为顺庆规划建设者的一道“必答题”。

  勇于破题:补短板拓商圈做亮特色

  顺庆区夜间消费力强劲。消费促升级,顺庆区委、区政府的决策者深谙此道———调整现代商贸服务业态,优化网点布局,打造多点多极,做实产业支撑、做亮特色名片、做活市场集群。

  顺庆区“主城商圈振兴行动”中,该区委、区政府规划了燕儿窝中央商务区、交投滨江天地、保利活力城等多个新建、续建项目,投资额为151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22亿元。

  燕儿窝中央商务区位于市政新区,是全市“100件大事”之一,也是顺庆区“10件大事”之一,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建成后将完善市政新区商圈布局,打造成为南充乃至川东北地区商业新地标。

  “目前雍景保利广场已入驻,步步高超市、中影环球影城等商家已签约,预计9月中旬开业。”交投滨江天地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保利万和活力城紧邻不夜城、仁和春天等商业中心,成为西华商圈北拓的新航标,该项目目前正在完成主体施工、店铺装修、影院及公共区域装修,将于明年国庆正式开业。

  保利活力城、西巷文化商业街的出现不同于交投滨江天地、五星商圈、环形商场等商圈,未来将辐射到周边的小区,辐射人口数大。五星商圈、环形商场等将通过改造等方式来激发老商圈活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多点发力:构建“1+N”大商贸格局

  近年来,顺庆区按照“强三优二特一”的产业发展思路,突出高端带动,立足“1+N”大商贸格局,创新体验式、全程式、智能化消费模式,加快培育西华商圈、南门坝商圈等多个百亿级商圈,巩固该区全省商贸“十强县”地位,并积极打造川东北商业中心。

  数据背后是一幕幕生动的消费场景。8月18日晚,夜色四合,华灯初上。白土坝商圈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这里购物、吃饭非常方便,又靠近西河,学校、公园等配套非常完善。”市民罗勇表示。

  “‘古韵夜集’开业第一周就接待35万人次。在其带动下,1227购物广场年接待消费者增至1500万人次。”1227购物广场商管负责人介绍。

俯瞰顺庆城区。
俯瞰顺庆城区。

  在顺庆,南门坝1227商圈、西华商圈等为人称道的大型商圈已经成为市民的“打卡”地。在未来,该区多个商圈还将同步发力,商圈不再是单一的商业中心,将逐渐变为商业中心集群,顺庆区娱乐消费场所已逐渐分化为多个商业中心集群,也为顺庆群众提供了更多消费选择。

  “顺庆人口众多,占地较广,街道、社区分布跨度大,单一的商圈根本无法满足群众消费的多样性,类似五星商圈、环形商圈等传统商圈,将重新改造成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地标商圈。而西华商圈、南门坝商圈、清泉坝商圈还在保持着蓄力发展的态势,唯有更好的拓展商业中心,尊重市场发展规律,顺应群众消费习惯,才能真正振兴主城商圈、发挥主城优势。”顺庆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