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蓬安:共建共治共享 涵养善治乡村
2021年08月20日 14: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0日电 (汪泽民)近年来,蓬安探索推行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全面发展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不断创新多方参与治理的平台和渠道,积极引导社会大众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善治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建强党组织 乡村治理有力

  “现在我们村是全省集体经济示范村,我这个71岁的老人每年都能挣9000多元。”谈起近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巨龙镇羊角嘴村村民何家勇一脸自豪。

徐家镇青云村召开村民坝坝会。汪泽民 摄
徐家镇青云村召开村民坝坝会。汪泽民 摄

  过去留在村里的多为老年人,土地撂荒严重。近年来,该村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模式,与丰收村合并后,大力发展粮油、生猪、晚熟柑橘、水产四大产业,建成占地600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羊角嘴村能在短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有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羊角嘴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全介绍,该村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三职一肩挑”,从优秀本土人才中选配产业专干,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羊角嘴村是蓬安县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蓬安县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好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培训,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和党员发展专项计划,深入实施“选派乡村振兴重点村第一书记计划”。

  自治添活力 乡村治理有效

  来到蓬安县新园乡宽敞沟村,只见漫山遍野的桃树、李树郁郁葱葱。“如今,村里土地流转,产业发展起来了,这样的绿色产业不仅为村容村貌增色,还能为村集体增收。”村民唐超国说。

  “我现在是股东,亲自参与了的事情当然很熟悉。”唐超国表示,在宽敞沟村,村民不仅有知情权、参与权,还有发言权、表决权。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离不开群众广泛参与,坝坝会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乡村振兴战略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坝坝会上,镇村干部与80余名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想办法、找思路。

  “村民的事,村民商量着办。”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群众自治为基础,引导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

  蓬安坚持“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村级治理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让村民在村级事务处理中积极参与、民主决定、共同制定、共同遵守。

  法治强保障 乡村治理有序

  “最近我承包了一个工地的劳务,有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想咨询。”近日,兴旺镇三青沟村村民邓敏来到村上的法律服务中心,向村里的法律顾问江浬求助。

  江浬详细了解情况后,针对邓敏关心的工程发包、工程款结算、风险防控等问题给出了详细解答。“有了专业解答,我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去干了。”邓敏说。

  在三青沟村享受到法律服务的,远远不止邓敏一人。“现在邻里纠纷、事故赔偿等,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法律顾问来咨询。”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清表示,该村注重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由村党支部书记、法律顾问等组成的“365”法律调解工作室,通过法律途径化解一件件矛盾纠纷,让矛盾不出村。

杨家镇伏岭村留守儿童在儿童之家学做手工。汪泽民 摄
杨家镇伏岭村留守儿童在儿童之家学做手工。汪泽民 摄

  乡村振兴,法治建设是保障,治理有序是目标。近年来,蓬安大力实施乡村(社区)普法“六个一”工程,持续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加强普法宣传教育。

  德治扬正气乡村治理有魂

  近日,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居民李元林出院了,让他感到轻松的是,回家后可以安心休养而不用操心“请客”的事情了。“按照以前村里的习惯,是要摆几桌‘去去晦气’。”

  大事小事请客,是当地由来已久的习俗。自从新的村规民约特别是“积分制”管理办法实施后,这些不良习俗都被明令禁止了,大家也渐渐养成了“一切从简”的习惯。

  “婚丧嫁娶、满月、庆生、祝寿等不大操大办,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带头移风易俗的,加5分。反之,酌情扣减1至5分……”油房沟社区党总支书记龚奇伟用通俗易懂的话向党员、群众解释社区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办法。

  “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工作开展以来,群众积极参与,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得到明显遏制,大操大办现象减少。油房沟社区的成功经验正向全县推广。”蓬安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德治扬正气,健全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规范,构建教化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越来越多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适宜的方式在蓬安各地“生根发芽”,乡村治理效能持续增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