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5日电(记者 王鹏)“来,慢慢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乖!对了,继续走……”近日,在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康复室里,一名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儿童在医师的指导下,牵着医生的手,迈着小步伐,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他清澈的眸子闪亮着,乖巧地配合着医师的手势。

“这名小朋友来的时候无法独自行走,运动发育落后。根据他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专案,包括进行四肢肌力、耐力训练,核心肌力训练,平衡及协调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以及家庭康复培训等。”医生宋彦杰介绍说,经过8个月的康复干预治疗及家庭康复治疗配合,小朋友的治疗效果很明显,目前可扶站、扶走,坐位平衡也在二三级之间,关节稳定性也有较明显改善。
“残疾预防最关键的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通过早期儿保和特定的残疾筛查,可以发现宝宝发育方面的各种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么去干预和治疗达到转危治愈,如果前期的儿保和干预没有跟上,那么后期可能就会导致残疾的形成。”宋彦杰表示,有些家长常常抱有侥幸心理,在孩子出现异常时会以为等长大了一些就会好,因而错过了干预治疗的黄金时期。
为提升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探索和创新残疾预防工作模式,有效减少、控制残疾的发生、发展,成都市双流区在国家、省、市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试点项目基础上,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和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和治疗康复一体化衔接工作机制,并以实施重点干预项目为抓手,防优于治,扎实做好0-6岁儿童残疾预防工作,进一步织牢残疾预防防护网。目前,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救助范围涵盖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少年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少年,救助方式包括康复手术补贴、康复训练补贴、辅具适配补贴以及送训补贴四项。
据了解,双流区残联还专门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及专家小组,完善筛查流程,畅通信息流程。同时为引导社会公众不断增强残疾预防意识,双流区残联打通全媒体渠道,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加大了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建立残疾知识讲堂,通过媒体、官方新媒体平台等不定期向社会推送相关知识;在孕妇学校、妈妈课堂开展项目筛查课程,利用主题日、节假日进社区、幼儿园,通过宣传栏、短信、宣传折页等形式开展项目宣传和讲座;制作发放了“0-6岁儿童听力、肢体、智力、视力残疾筛查”宣传折页、“孤独症早期筛查”宣传单等,提高项目工作知晓率和依从性,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远离致残风险,促进全民健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