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3日电 (记者 刘忠俊)13日,第32个国际减灾日。由四川省减灾委办公室、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主办,2021年“10·13”国际减灾日暨四川省第五届减灾兴川文化月活动启动仪式在该省泸州等地拉开序幕,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升市民防灾减灾意识。

活动现场,应急救援队伍大练兵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推演区域减灾协同联动;智慧应急系统建设成果为减灾兴川文化注入科技元素;减灾文化走基层文艺演出是四川应急和广大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万众一心,携手减灾的生动缩影。随即,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的馆馆巴士也分别开进内江、自贡、宜宾等城市,让减灾文化走进百姓群体,助力提升四川盆地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在乐山,当地应急、防震减灾服务中心、气象、消防救援等相关部门通过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集中宣讲。工作人员、志愿者们除向市民讲解地震、洪涝、火灾等灾害防范应对措施外,还组织市民参与线下答题、自救互救技能教学等,增强大家的抵御自然灾害风险意识和能力。

在泸州,一场主题为“聚焦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提升四川盆地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的综合减灾圆桌峰会,吸引了四川各地减灾委以及川渝黔滇接壤部分市、区、县的减灾委、四川省内外防灾减灾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领域专家参加峰会。专家学者们围绕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灾害风险防控、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同时结合四川省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自然灾害历史特征及综合监测预警、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学术研讨到实践应用开展多层次、多视角讨论交流,增强风险意识、凝聚研究成果,辅助行政决策,服务社会公众,全面提升四川省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西南地区间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深度合作交流。

而在凉山州,一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拉开了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活动大幕,演练假定某县发生7.0级“地震”,导致发生多起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民众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演练模拟灾情接报、应急调度、会商研判、队伍调动、遂行出动等响应流程,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演练中使用了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智能无人船测量系统、Otter—S动力声呐管道检测机器人、ARS激光(多平台、全景)测量系统等“黑科技”,为观摩者们带来了一场科技视觉盛宴。

据了解,此次减灾兴川文化月期间,四川在21个市(州)推行“四川同屏”,利用当地城市人流集中地大屏播放应急科普主题宣传片,采用特定时间段反复多次循环进行视频科普宣传。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还将通过组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向广大民众介绍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常识和防范技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