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金堂云端推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新机遇
2022年04月25日 20:4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5日电 (邹立杨)4月25日,成都市金堂县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举行绿色低碳产业“云招商”暨投资“机会清单”发布会,活动还邀请了通合新能源、成都士兰、谷川联行等行业领军企业和专业服务商嘉宾代表进行互动交流,共商合作发展。

  会上,金堂县“五大优势”“六大路径”金堂县投资“机会清单”获广泛关注,40余万网民在线观看。

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金堂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金堂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五大优势”彰显金堂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政策机遇独特。金堂县是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成都唯一试点县、成都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获得成都市委、市政府建设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定制优惠政策。

  产业基础坚实。金堂县集聚了规上企业190余家,其中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度已超过73%,已建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配套最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先后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四川省环保产业示范园区等荣誉。

  交通物流便捷。金堂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可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快速融入国内大循环、接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据悉,成都淮州机场已正式通航,6条高速公路对外联通,宝成铁路、遂成铁路公交化改造已有序推进,建成后淮州新城到成都东站仅需18分钟,县城赵镇到成都北站仅需36分钟。

  服务保障有力。金堂县承载空间广阔、环境容量较大,水、电、气等要素成本较低,产业社区、商务办公、医院学校等生活配套不断完善,成都国际职教城加快成型,是成都市高品质的创新创业高地、宜居宜业家园。金堂始终秉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的“四到”精神,在成都市率先发布《营商环境建设白皮书》,推出“0成本1环节30分钟”极简审批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助跑添翼”。

  生活环境优越。金堂县占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的1/3,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居成都市前列,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新型锂电生产。金堂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新型锂电生产。金堂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六大路径”助力金堂领跑绿色低碳新赛道

  当前,金堂正锚定以绿色制造为龙头的“133”现代产业发展路径,链式攻坚、靶向发力,奋力建设成都“三个做优做强”示范区、成为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突破发展晶硅光伏产业。围绕通威太阳能、通合新能源等链主企业,重点发展电池片、组件及光伏应用场景等中下游环节,重点跟进光伏制造设备、光伏玻璃、银浆、逆变器等配套企业。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光伏储能、上网输送等细分领域,构建“光伏—储能—应用”一体化模式,形成“1+N”晶硅光伏产业集群,打造西部唯一生产—应用光伏全产业链条基地。

  着力壮大新型锂电产业。围绕巴莫科技、宁德时代等链主企业,加快引进隔膜、铜箔等配套企业,建设国内最大的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重点招引储能电池、锂电池再生利用、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军企业,延长电池应用链条。鼓励企业突破电池无害化拆解和资源化回收技术,结合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构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无害化处理”的梯级利用体系。

  持续做优节能环保产业。围绕环能德美、长虹格润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水、气、声、渣等环境治理装备制造及监测服务,着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绿色化改造,降低企业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构建低能耗、零排放绿色发展产业链。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应用,扩大污水处理设施及前端应用场景,建设国家环境应急成都综合基地。

  加快培育安全应急产业。依托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强化与德阳、绵阳等地协作,加快抢险救援核心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同步发展“应急+环保”、“应急+通航”、“应急+职教”,加快人防消防器材、防护防控装备、应急救援处置、检验及监测等领域龙头企业招引落地,提升产业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安全应急产业高地。

  深耕厚植通用航空产业。依托成都淮州机场,重点发展通航文化旅游、通航运营服务、航空应急救援、通航研发制造等细分领域,招引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样板区。大力发展电力巡检、医疗救援、应急抢险等产业,建设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航空保障基地。依托通航运营基地、标准化机库等,打造功能复合、宜业宜居的高品质通航产业社区,建设全国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做优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围绕蒙牛乳业、盼盼食品等领军企业,重点发展方便食品、时尚饮品、川味调料等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引进具有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食品工业企业,入驻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机装备企业,提升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能级。加快建设食用菌基地,强化本土产品就地消纳,进一步培育知名食品品牌。(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