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西充“书迷”黄洋春:阅读不止 笔耕不辍
2022年04月26日 16: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6日电 (衡欢)在西充县农业农村局,有一位无人不知的“书迷”,畜牧兽医专业的他却爱上了文学,一边从事工作一边热衷写作,成为同事们口中不折不扣的“斜杠职工”。

  从钢笔到键盘,从稿纸到电脑,他40余年笔耕不辍,创作文学作品110余件、48万字,他就是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干部、西充县作家协会主席黄洋春。

背包里最多的是书籍

黄洋春在电脑前写作。 衡欢 摄
黄洋春在电脑前写作。 衡欢 摄

  来到黄洋春家中,只见客厅、餐厅、卧室、阳台都堆着大大小小的纸箱,纸箱上用红笔醒目标记着:中华文学选刊、长篇小说选刊、人民文学、文史工具等。59岁的黄洋春正将这些纸箱封口、打包,准备乔迁新居。

  “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这两天忙着搬家,已经搬了三十几箱整理好的书籍,现在还剩五十多箱,是个大工程。”停下手中的活儿,黄洋春讲起了他的阅读人生。

  “爷爷生前最喜欢《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腊月三十这天都会为村民免费写春联,我就站在爷爷身旁帮忙。”黄洋春说,他的父亲虽是农民,却也痴迷读书,已80多岁高龄仍每天戴着老花镜读书两个多小时。从小耳濡目染,黄洋春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工作后,无论出差还是旅游,黄洋春的背包里背回最多的东西总是书籍。40余年来,他的藏书已达2.3万册(套),涉及文学、史学、农业等多个方面。

 世间百态是最好的老师

黄洋春正在收拾藏书。 衡欢 摄
黄洋春正在收拾藏书。 衡欢 摄

  2.3万册(套)的藏书,不仅丰富了黄洋春的精神世界,也成为他文学创作路上的一步步坚实阶梯。他说,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充实生活,还可以激发思考,启迪创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黄洋春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我们哟,需要爱情》在《未来作家》上发表,从此他在创作的道路上便一发不可收拾。“以前不会用电脑,几万字的文稿都是用手写,然后拿去打印店请人整理成电子文档。”黄洋春说,“用积攒七八年的稿费买了电脑和打印机,又天天苦背字根表,终于搞定了打字的问题。”

  “生活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世间百态都是最好的老师。”黄洋春说,只有热爱生活、融入生活,才能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他经常背着帆布背包,手拿纸笔,在西充城乡、街头巷尾积累写作素材。

  “有时候我只身一人,包里装上一瓶水,坐上通往乡镇的公交车,想在哪站下车就在哪站下车,不管天晴下雨,都会有别样的收获。”黄洋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将鲜活的人物形象记在脑中,当创作需要时,他们便会跃然纸上,跟作者一起喜与忧、乐与愁。

  40余年笔耕不辍,黄洋春以西充城乡发展变化为背景,创作特色农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题材的文学作品110余件、字数达48万字,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蜀北风情录》(I卷),获各种文学征文奖3次。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思想和创作形式也要进步。”黄洋春说,他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通过更加灵活便捷、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西充故事,展示西充发展,目前抖音“粉丝”已达7000余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