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7日电(尼玛初)4月26日,“清华大学·壤塘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实践示范区合作协议”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签订。确定了清华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在四川壤塘落成, 在壤塘县委党校设立“清华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实践基地”。
据了解,在基地下设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壤塘县森工记忆馆、壤巴拉博物馆、壤巴拉非遗博物馆、壤塘县民族宗教局、壤塘县司法局、壤塘县寄宿制小学、中壤塘镇、尕多派出所、蒲西乡斯跃武村、壤塘县藏洼寺为实践单位。同时,还在该县藏洼寺设立清华大学“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教学科研实习点。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壤塘县,共同居住着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近年来,壤塘县努力将实现各族群众的“团结梦”和“发展梦”融入到“中国梦”中,凝聚起“筑梦”的强大合力,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群众工作为基础,架起干群“连心桥”
“春节是回家,今天也是回家。”3月6日,壤塘县2022年“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全县千余名干部职工打包日用品走出机关,驻扎下沉到各村各组的“亲戚”家。2012年,壤塘县创新提出了“群众工作法”,先后以“7+2”零距离亲民、“四大五访”活动和“两联一进”全覆盖为抓手,通过干群“结对认亲”方式,“一对一”上门认亲。通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11年来,壤塘县持续开展“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宣传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壤塘特色的群众工作新路径。群众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一次次锲而不舍的走村入户走出了信赖力,一句句知冷知暖的交谈访出了信任感,一次次真心实意的帮扶结出了真情实感,11年群众工作取得了整县脱贫摘帽群众满意度99.96%,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连续五年全省名列前茅,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的硕果。
文化为魂、教育为本,各民族“水乳交融”
近年来,壤塘县提出了“文化强县”的目标,以梵音古乐、唐卡、藏戏、石刻等最具壤塘特色的非遗为核心,以非遗传习所、文化产业园为载体,建立传习所46个,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建成传习基地20个,促进了3000余青壮年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使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了壤塘最大的“富矿”。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促稳、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目标,全面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曾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壤塘走向国际舞台。
行走在壤塘县,学校无疑是最靓的风景线。坐落在杜柯河畔,与县城隔河相望的尕日新区,一座黄红相间的建筑格外耀眼,是壤塘县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壤塘县宿制小学,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
近年来,壤塘县委政府把科教兴国、教育兴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摆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全县上下掀起了办学高潮,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教以育人为责”的育人环境。如今,全县基础教育全面发展,中小学软、硬件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全县教育事业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绿色为底,党史为引,绘出最美蓝图
“树苗之间的行距要保持3米左右。”4月13日,在壤塘县国道227线热不卡站至红叶山庄段,一场1600多名干部群众参与的义务植树活动正在火热展开。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壤塘县响应国家政策放弃GDP,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战略决策,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每到4月全县上下便会出现“赶集”般的植树热,在万山遍野中用万顷森林勾勒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生态画卷,让壤塘的林草综合覆盖度达85%,擦亮了壤塘县“绿色”名片。
2021年4月1日上午,127名党员干部聚集在壤巴拉红色文化纪念墙前,认真聆听着红军三进壤塘的艰苦历程。近年来,壤塘县深入挖掘用红军长征三进壤塘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分别在壤塘县城、宗科乡石波寨新建红色文化纪念墙,在九道拐尕卡岭、宗科乡石波寨、尚蓝天路新建三座红色文化雕塑。
随着壤塘县民族进步团结“同心圆”的日以饱满,一幅幅“水乳交融”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从政治自觉、思想自觉成为了行动自觉,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华丽序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