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为设备 “把脉” 为安全“护航”:铁路设备“护航人”用平凡铸就非凡
2022年05月04日 14:2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4日电 (王美仪 魏启睿)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工务大修段石板滩焊轨基地作为西南地区两省一市唯一的长轨供应基地,担负着西南铁路基建供轨,主要负责将攀钢制造的百米短轨焊接成500米长钢轨,满足新线建设需求。

  五一假期,走进石板滩焊轨基地,在成昆铁路复线长轨焊接生产现场,一名维修人员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身旁的设备,时不时还掏出笔和本子记录着,他就是成都工务大修段焊轨车间维修工区工长曾建,从事设备维修已有20余年,在他的工作笔记本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维修专业记录,这可是他的“珍宝”。

曾建在工作中。 魏启睿 摄
曾建在工作中。 魏启睿 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入路之初,我还是‘菜鸟’,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设备出现的疑难杂症,为了学到新知识,摸清这些设备的“脾气”,我就把这些弄不明白的问题和学来的处置方式方法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下次再遇见同类问题,我就不怕了。”曾建说,这个习惯他从入路一直保持着,到现在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本这样的笔记了,就是这勤学好学的习惯,也让他迅速成长起来。

  现在,曾建有着扎实丰富的维修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经验,面对维修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处置得心应手,工友们遇上难题也第一个都找他,他是工友们心中的“百事通”。

  曾建的父亲曾令高是原成都焊轨厂的职工,上个世纪80年代,曾令高曾在成昆铁路乌斯河站(现汉源站)进行现场焊轨作业,那时的曾建只有7、8岁,跟随着父亲来到乌斯河站,看着父亲工作时的场景,他的眼里充满着好奇。

  “第一次听说铁路,是从身为铁路职工的父亲那里听到的,父亲把他描述的很神圣,是一个能引起我遐想的地方,直到我跟随父亲来到了成昆线乌斯河站,他工作时的样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就想着自己以后也要跟父亲一样厉害。52年前,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了当时西南地区经济大动脉,30万筑路大军攀登悬崖峭壁、跨吊桥、越深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我能为成昆铁路复线建设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能像父亲一样继续将成昆精神发扬光大,我感到特别光荣和自豪,当时父亲工作时的场景至今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曾建说道。

  做事细致、工作踏实,这是是大家对曾建的评价。眼下,成昆铁路复线长钢轨供应进入最重要的时刻,为了能让凉山地区的老百姓早日坐上“复兴号”,曾建长期奋战在焊轨现场,时刻盯紧作业设备,确保每一根钢轨焊接合格,“以前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把铁路当成家,成了铁路人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天,焊接主要设备K1100焊机冷水机的水温突然升高报警,面对这个故障,车间无经验可循,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经过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现场调试,建议花费27万元更换新的冷却液过滤器。按照厂家意见,不仅费用较高,更换该设备需要很长的时间,肯定会影响成昆复线的长钢轨供应工作。

曾建在工作中。 魏启睿 摄
曾建在工作中。 魏启睿 摄

  此时的曾建不信“邪”,万变不离其宗,他主动向车间请缨,凭借着对设备的认知和经验,连续几天带领工区职工开展疑难攻关,最终发现是外循环温控调节阀因为水质不干净堵塞导致,通过对水箱、滤网和不锈钢管道进行了整治,顺利解决了该问题。为了彻底处理类似问题,曾建还提出了将外循环水更换为防冻液,防止水路生锈结成水垢,从源头上处理此类问题的发生,为车间节约了数十万的维修经费。

  热爱工作的曾建也始终将节约检修成本放心上,严格要求大家做到“物工料尽”。除此之外,他还凭借着肯钻、创新精神多次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获得奖项。在他的带动下,车间全体人员积极投入到机具修旧利废和改革创新中,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创新改造,不仅大大降低了设备维修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设备问题没有小问题,必须处理彻底。”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曾建。“16岁刚参加工作时,师父带着我去修理一个设备上的灯泡,平常的维修工换个新灯泡就结束了,而我的师父却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沿着线路去寻找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灯泡坏了。”曾建回忆道,“那个时候生产为重,时间就是金钱,不少人还会在背后埋怨师父太慢,我当时不懂呀,就问师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干‘没用’的事。师父也没给我解释那么多,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师父的良苦用心。”

  如今的曾建早已接过师父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全车间最年轻的工长。作为工长,不光是需要自身技能扎实,更要会带好队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在成昆铁路复线长钢轨供应期间,他经常带领着工区职工自主学习维修作业知识,定期开展岗位练兵,帮助大家不断强化和提高维修技术水平,以应对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