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多措并举助力个体工商户纾困
2022年05月10日 21:1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0日电(吴娟)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惠企利民纾困23条政策,加大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通过发挥政策合力、开展专项活动、优化服务模式、推动减费让利等多措并举,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个体工商户。

  截至2022年3月末,四川全省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3744.93亿元,同比增长14.41%;有贷款余额的户数99.5万户,同比增长18.98%。

  发挥政策合力  引导加大资金支持

  据介绍,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全力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再贷款、普惠小微支持工具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实体。截至2022年3月末,该行累计运用再贷款支持2.52万户个体工商户获得低成本经营性贷款162.46亿元。

  推进财金互动政策产品化,降低融资成本和信贷风险。该行会同财政等部门创新推出“支小惠商贷”“助农振兴贷”,对使用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发放的个体工商户贷款,按照年化贷款金额的1.5%给予一次性贴息,切实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

  政银合作创设党建专项资金贷,支持党员个体工商户发挥创业就业带头作用。该行指导各市州结合党史专题教育活动,探索“党建+金融”有效机制。如宜宾市设立党建发展专项资金,为党员个体工商户创业提供贷款担保,并引入融资担保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按照市县党建专项资金、经办银行、担保公司6:3:1的比例分担风险损失。截至2022年3月末,已累计发放“党建专项资金贷”“红色信贷”等专属信贷产品0.69亿元。

  据了解,该行依托“天府信用通”金融综合信用信息平台,提升融资对接效率,协调相关部门共享个体工商户注册、纳税、社保等信用信息,汇集57类信用信息超15亿条,为个体工商户建立信用档案并向金融机构共享。目前,平台注册个体工商户3.28万户,促成融资对接7833笔,金额53.9亿元。

  开展专项活动  提高金融支持精准性

  据了解,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持续开展个体工商户“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活动,联合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运用大数据技术筛选经营状况相对良好的128万户个体工商户,建立重点融资支持名单库,分阶段向银行机构推送,组织金融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扫街式”对接和评级授信。

  该行组织金融机构开展“三访三问三送”活动,深入重点商圈、特色街道、批发市场等个体工商户聚集区域,访店访企访园区,主动向个体工商户问需问计问困难,针对性送产品、送政策、送服务,推动“无贷户首贷培育”和“有贷户融资优化”。

  另外,该行创新开展专项信贷产品活动,鼓励银行机构针对工体工商户“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特点,推出“e商助梦贷”“烟火贷”“金水果贷”“物流贷”等产品,更好解决个体工商户的金融需求。

  推动减费让利  夯实金融为民普惠性

  据悉,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制定差异化融资方案,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2022年1月至3月,全省新发放个体工商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37%,较去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

  降低支付手续费政策有序推进,组织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的通知》有关工作要求,全省113家银行机构和3家法人支付机构均按时完成降费方案制定。

  扩大降低支付手续费范围,全省109家银行和22家支付机构降低了个体工商户银行账户开户、人民币汇款转账、电子银行服务以及支付账户服务手续费。

  优化服务模式  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据介绍,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推动开通电子化绿色办理程序,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开发“四川省个体工商户全程电子化登记 APP”,在银行网点开通个体工商户电子化登记办理服务,个体工商户可在银行网点办理登记注册、打印执照、银行开户、贷款申请等“一条龙”金融服务,实现综合服务从“最多跑一次”向“就近最多跑一次”转变,极大提升融资便利度。

  该行还指导13家银行积极接入四川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一窗通”和“营商通”掌上服务平台,实现账户预约开户、预约账号推送等“一站式”办理服务。推行简易开户服务,根据个体工商户需求提供简易开户服务,简化辅助证明材料要求。

  目前,全省共计8544个银行网点能够提供个体工商户简易开户服务,各银行机构通过推广预约开户、整合客户协议、推行线上填単、应用电子营业执照等举措,进一步缩短个体工商户开户时长。今年1月至3月,全省累计新增23896户个体工商户开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