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教师3年乡村支教路 青丝变成白发不言悔
2022年05月18日 15:4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8日电(陈晓静)3年前,一个满怀热情的青年人毅然投身于乡村教育振兴工作中。3年来,为乡村孩子们昼夜操心的他,从一头青丝变成了一缕缕白发,但他说这很值得、从不后悔。

  他就是成都市海滨小学支教老师冯静兴,其感人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网、中青网、成都日报等媒体进行报道。

  在落实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发展,助推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背景下,2019年8月25日,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前后选派海滨小学四名干部教师组成管理团队奔赴地处金堂县农村的清明小学,冯静兴担任校长,开启了为期三年的联盟托管办学之旅。

 一颗初心:埋头扎在乡村支教路上

一缕缕白发爬上冯静兴的头顶。清明小学 供图
一缕缕白发爬上冯静兴的头顶。清明小学 供图

  冯静兴回忆,当时前往支教时,为了安顿好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家“空置”,在孩子读书的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方便娃娃上学,一头扎在乡村支教教育路上,连续两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

  清明小学位于金堂县白果街办马家林社区,是一所偏僻简陋的村小,就读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初到清明小学时,学校共8个班293名学生,生源呈下降趋势,办学条件较为滞后。教师平均年龄高达47.5岁,52岁以上竟接近60%!”冯静兴说,当时初来乍到,他一下感觉自己肩上担子重、压力大,只有硬着头皮迎上去。

  为创造优美雅致、健康整洁的校园环境,周末两天时间,冯静兴校长带领学校全体行政人员、部分教师顶着瓢泼大雨,对生长20余年的校园植被进行了全面修整,清除校园安全隐患——5个马蜂窝;他带领全校教师和全校240余名家长朋友劈山开荒,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将学校后山清理得干干净净,将荒地变成“宝地”,成功创建了“成都市首批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并成功申报了市级劳动教育科研课题……

 一份担当:千方百计迎难而上办学校

焕然一新的山村小学。清明小学 供图
焕然一新的山村小学。清明小学 供图

  刚到初期,家校矛盾、干群矛盾、学校治理与教师发展等矛盾错综复杂。冯静兴依托海滨小学管理经验,争取成华区教育局、金堂县教育局及社会多方支持,团结全体教职工,对“破解问题、发展学校”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停课不停教”看似一项任务,实为一份沉甸甸的担当。由于地处农村,单亲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其它原因,清明小学的留守孩子较多;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父母在身边监管,“敞养式”现象十分普遍;学习条件有限,没有网络,甚至没有手机和电视。

  为了确保“线上学习”每个孩子都参与,不落下一人,冯静兴不辞辛劳深入农村深处,组织全体教师家家入户,两天翻越崎岖山路走村入户50余户,协调当地村社、网络运营商和政府相关部门为孩子们创设学习条件,并关心慰问特殊学生群体,解决孩子们的各种实际困难。

  在疫情期间,作为该校校长、党支部书记,冯静兴带领全体教师坚守岗位,留守学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信息摸排统计、各类数据上报无一次晚报、漏报和误报,校园各类防控工作得到家长和教育系统的一致赞扬。

一份责任:为学校和师生发展赋能

校园里欢快的孩子们。清明小学 供图
校园里欢快的孩子们。清明小学 供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冯静兴常把责任记在心头、用在实践中。他利用一切资源、全部精力,在乡村振兴教育路上奔波行走,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切实提高乡村教师思想和技能,加快补齐学校短板,为清明小学师生未来发展四处奔波……

  冯静兴始终牢记组织嘱托,不忘教育使命。以情感为纽带,以心换心;以理念作指南,真抓实干;以制度为准绳,真情付出。

  3年来,他带领团队坚持“新做法”、植入“新理念”,借助多方社会力量,捐赠校服(每名学生3套校服,总计1200套),捐赠体育器材,改善学生午餐、解决教师爱心早餐(免费提供近6万元),修缮校门公路,解决师生生活用水、教学楼维修、校门排危重建、解决劳动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等棘手问题10余次,募集和争取相关资金、物资价值共计近140万元。

一头白发:用“勤实上进”影响着身边人

  3年来,昼夜奔波操心操劳,不经意之间,冯静兴头上的白发渐渐多了,见证了他3年艰辛而又平凡的日子。

  他带领团队通过优化学校管理,增进沟通交流,消除隔阂,形成了“清明小学治理制度集”,有效提升了清明小学“治理”水平;通过“把家长拉为战友”行动,开门办学,实现“独唱变合唱”家校工作格局;通过梳理发展史,提炼勤实文化,创作传唱清明小学校歌“乘梦想追明天”,增强学校认同感。

  他带领大家深耕课堂,构建了“六勤六实”的“勤实课堂”,教师内驱力得到积极激发,教师外派至北京、重庆、成都学习培训近150人次,开展校级联动活动30余次,进行市县及校级赛课、展示、研讨32人次,展示课共27节;以阳光大课间、亲子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落实五育并举,全校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在冯静兴的带领下,清明小学参评全国、成都市、金堂县单项评比4次。荣获“成都市首批劳动教育试点学校”“成都市厉行节约制止饮食浪费案例一等奖”、成功申报成都市劳动教育科研课题。学生参赛多次获得省市县各类比赛一等奖;教师荣获市、县级各类表彰人数激增超24人。参加市、县赛课、论文评比、课题评选及县小专题一二三等奖超45人次;多次交流分享托管办学的经验和成果,办学成效赢得了家长的口碑和当地老百姓一致认可。

  冯静兴动情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在三年的支教工作中: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为当地老百姓和孩子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在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自己还有很多想做还未做的事,为了孩子们,再苦再累也无所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