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9日电 (汪泽民)“现有的智能安全帽上的感应式防触电报警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能不能将报警器与手表结合,研制出一款防触电感应式手环。”“高空作业防坠装置也还有改进的空间。”……在国网蓬安县供电公司的一间工作室内,一群年轻人正围绕如何改进现有操作设备展开激烈讨论。

这群年轻人,都是来自国网蓬安县供电公司“陈金锐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这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2岁,以来自基层一线年轻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创新团队,自2014年成立以来,先后获得3项国家实用性专利,其他创新性成果10余项,其中便携式接地线搁架、可调式喷涂操作架、电杆拉线把弯曲制作器的研制成果已全面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
1991年出生的彭海洋身兼双重职责,既是配电运维班的副班长,同时还是工作室的创新小组项目组长。平日里电力线路和设备的运行维护任务本就十分繁重,但他用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承担起创新小组的工作。没有时间就挤出时间来,深夜、休息日都能在工作室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加入工作室5年多的时间,他参与的便携式接地线搁架、配电桩头保护装置等多项技术改进和课题攻关工作都取得了突破。
“虽然担子重了些,但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一些平时工作中的难题,在和大伙儿交流沟通中都能完美解决。”彭海洋说,公司为青年员工提供了这么好的发展平台,能和大家一起搞创新,为电力事业做贡献,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像彭海洋一样,通过创新工作室平台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青年人还有很多。“00后”冯驹、程怡是青年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两个,他们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次团队讨论都是一场“头脑风暴”,每参与一次一线调研都能收获新的知识。29岁的唐俊敏参与的电杆拉线把弯曲制作器项目取得国家实用性专利并在全省范围推广,为一线电力工作者带来便利,她感到十分骄傲。37岁的陈帝良,既是团队里开拓者之一,又是一线“老师傅”,在援建凉山州木里县的一年中还将获得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供电所班组建设共享平台、光纤远程集中系统等成果传授到当地,成为电靓彝区的一道风景线。
“创造是青年的标志,创新是青年的灵魂。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一个个装置的改进,一项项技术的创新,都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生产效率。”该工作室的创始人陈金锐说,工作室是培育青年人才的重要沃土,以学习、培养、创新、实践为主线,以培养青年创新意识及解决现场难题为目的,通过定期举办技术研讨和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引领带动作用,将有创新意向的青年员工领进创新的大门,以“师带徒”的模式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