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发银行成都分行普惠金融助企业渡疫情难关
2022年05月26日 20:0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6日电 (祝欢)为积极响应四川《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全力做好稳企业、保就业、惠民生金融服务工作,广发银行成都分行(以下简称:成都分行)通过创新特色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优化信贷投放等多措并举,保银协同共同发力,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充分满足普惠性小微客户多样化资金需求,努力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

  “这次真的非常感谢广发银行的‘及时雨’,解决了我当前融资难的困境,为我们的经营发展注入了金融动力。”南充市某食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蒲先生高兴地说道。

  据介绍,该小微企业主要业务为食品商标的运营,现阶段正在对相关农业商标进行推广,发展速度较快,资金需求量较大,但由于成立时间短、有形资产少、短期财务指标不优,再加上疫情防控压力,一直以来该公司在融资过程中仍是“举步维艰”。成都分行在主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情况后,第一时间对接,根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和发展动态,及时制定信用贷款专案,进行现场调查和综合评估,并通过加快审批流程、开设绿色通道等多措并举,及时向该公司授信500万元,成为该公司首个合作的授信银行,充分满足该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这只是成都分行以新金融行动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微小缩影。近年来,成都分行积极主动开展送金融服务“进园入企”活动,把金融普惠产品送进园区、送进企业、送进商铺,并有针对性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一对一”专属服务,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地方小微企业“输血”增添发展动力。截至今年4月末,成都分行实现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13亿元,普惠小微企业户数近千户。

  面对疫情压力,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不同,成都分行根据实际情况,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精准“出招”助力企业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疫情影响下,商业服务业类小微企业资金回款受阻,为积极纾困企业做好延期还款工作,成都分行持续优化流程系统,缩短审批时间,完善还款方案,增加客户疫情标签,丰富延期还款方式,积极通过贷款展期、续贷、延期付息、调整还本付息计划等方式落实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川内小微企业在疫情压力下顺利渡过难关。

  同时,成都分行还制定跨境直贷业务实施方案,通过企业网银、手机银行、现金管理等对公电子渠道或第三方平台,办理收付汇、信用证开证及押汇、关税缴纳及海关税费保函信息电子传输等业务,提升国际业务效率,引入低成本资金支持川内小微企业发展,并为外贸稳定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此外,针对以自主创新为特点、缺乏重资产、短期财务指标不优的科创型小微企业,成都分行加强政企合作,联合成都某盈创动力公司、成都高新区科技局推出“高知贷”创新型信贷产品,通过借助业务评分体系为依托,解决科创型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阻隔,促进科技+金融高效对接,充分满足了高新产业园区内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实现普惠信用贷款增长。

  成都分行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以优化信贷投放为主要抓手,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统筹发展等部署,主动对接重大项目、重点行业和民生需求,积极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和金融惠企利民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成都分行围绕四川“5+1”现代产业体系,挂图作战,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都分行持续加大川内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重点企业信贷投放;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动川内轨道交通建设、通信产业建设大型企业的深入合作,授信额度达140亿元。

  与此同时,成都分行加大对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的做法也让涉农经营主体倍感温暖。成都分行聚焦四川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重点服务主体,主动搭建银政、银担合作平台,加大对“川字号”10大涉农优势产业和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的信贷投放,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入农业农村发展领域,支持川内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发展壮大。值得一提的是,该行制定区域特色助农方案,先后创新推出“养猪贷”“高知贷”和“智慧金农个人助农贷”等特色普惠产品,努力解决包括“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普惠领域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成都分行还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工作,把绿色、低碳作为业务发展重要方向,持续加大绿色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助推当地绿色产业发展,今年以来,该行先后投放了涉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色交通等绿色领域贷款超3亿元,为川内绿色实体经济输送金融“活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