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让民族团结进步时代强音响彻巴蜀大地
2022年06月15日 16:4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5日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凉山、甘孜、阿坝三个民族自治州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截至2021年底,四川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8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700个,省级及以上示范区、示范单位实现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重要抓手,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力促进全省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生态保护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凝聚了强大的奋进力量。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全省工作大局中谋划推动

 成都吉福社区“仲夏邻里节暨 民族一家亲”活动。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成都吉福社区“仲夏邻里节暨 民族一家亲”活动。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四川省委始终从政治、全局、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民族工作,切实履行维护民族团结重大政治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高位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将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整体谋划、同步推进。

  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再次强调,“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四川正式恢复完善了由31个省直部门(单位)组成的省民委委员制。同时,民族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四川坚持全省规划一盘棋,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政治保障、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

  据了解,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方案,系统梳理46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任务,逐项落实85个省直牵头部门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人民团体分工责任,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属地责任。

  此外,四川各级各部门(单位)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重点工程、项目和规划共同推进。四川还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量化指标对各省直部门和21个市(州)党委开展考核。同时,四川健全完善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创建联动机制和省内市(州)间的协作机制,形成创建工作强大合力。

  坚持把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效载体

攀枝花市迆沙拉村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攀枝花市迆沙拉村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2020年以来,四川首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整合相关政策、项目、资金、人力等资源力量,通过建设“四个一批”、打造“六个示范”,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项目化、实体化、大众化。

  在此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2020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首次在四川召开。

  在农村突出村寨这一基本单元,四川围绕组织建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结合基层治理,推动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普惠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基层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做好民族类专项资金股权量化、清产核资等工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各类民生项目,保障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示范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仅省级层面就投入超过13亿元的民族类工作专项资金,打造36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引导各族群众在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邛崃市南宝山镇直台村,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把最初靠山吃山、看天吃饭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移民村变成了依靠种植高山经济作物、发展文旅融合特色产业等多途径增收致富的幸福新村,原有羌碉建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原来的羌族聚居村落变成了各族干部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之村,“云朵上的羌村”在百里之外涅槃重生,各族群众在成都实现了安居乐业和交往交流交融。

  在城市中,四川突出社区这一基本单元,重点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主动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趋势,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搭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以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标准体系、社区民族工作标准体系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两标准一平台”为核心,深化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试点。目前已建成88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如成都市吉福社区,在开展创建工作中实施依法融入、文明融入、嵌入式融入“三融入”法,发挥党员带动、区域联动、“三社”互动、民族推动、“领英”驱动“五大能动”作用,创立“民族文化之家”“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两大文化品牌,形成多元参与小区治理同频共振“一盘棋”。

  在学校,四川抓住教育这一关键领域和学生这一关键群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成131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四川在全省民族地区全面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4535个幼教点近20万儿童接受国家通用语言训练。在民族地区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小学校创新实施“同运动·一家亲”项目,充分发挥大众体育运动项目增进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

  如广元树人中学,在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中突出“党建引领”,立足“立德树人”,构建了“一体多元、统筹推进”、“结对帮扶、双向共育”、“三进三同、多措并举”(“三进”即校级干部管理人员进科室、中层干部进年级、班主任进教室;各民族学生进社区、进工厂、进农庄。“三同”即思想同向、文化同浸、成长同体)、“四专管理、精准发力”(“四专”即创建工作由专门机构管理、专家引领、专题研究、专项考核)的民族教育育人体系,创新实施“巴蜀教师进高原”“共享课堂进学校”“联合教研进课堂”品牌教学模式,促进各民族师生跨区域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在宗教领域,四川抓住“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这一基本导向,重点建设一批爱国爱教、知法守法,教风端正,管理规范、服务社会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宗教活动场所,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有力维护了宗教领域长期和谐稳定。

  此外,四川在各行各业持续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融入对口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飞地园区”建设等工作中,通过共创共建模式,重点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园区、全域旅游和生态保护示范区,示范基地成为各族干部群众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如由成都市和阿坝州合力共建的嵌入式“成阿工业园区”,是全国第一家被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园区”的“飞地工业园区”,既是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新模式,又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新载体,在探索解决民族地区发展和生态的矛盾,实现“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同时,为各族干部群众跨区域交流交融搭建了重要平台。

  坚持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凝心聚魂的重要抓手

2020年9月17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2020年9月17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四川围绕全面增强“五个认同”,搭建平台、丰富形式、创新载体,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构建宣教格局方面,四川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切实抓好社会教育,形成多级多点、多层多类的宣传教育模式,在全国率先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工作格局。

  打造宣教平台方面,四川打造了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红军长征彝海结盟遗址、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等55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市、县各级命名的教育基地,以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暨技能培训基地。四川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党史教育、普法宣传、中华文化教育、科学普及、就业创业培训等紧密结合,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交流计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营造浓厚氛围方面,四川隆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50个模范集体和64个模范个人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256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01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省政府表彰。同时,四川编写《四川省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步模范集体/个人事迹选》《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集》,创新开展“一家亲·共圆梦”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比学赶超、见贤思齐的氛围愈加浓厚。此外,四川还开展“各民族团结一家亲,各民族共建和谐城市”等大型宣传报道,制作推出《庆祝建党100周年各族人民心向党》等一批高质量的公益宣传片,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历史时期成就,全面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景象。

  坚持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

2020年9月14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考察团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考察。滕俊摄
2020年9月14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考察团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考察。滕俊摄

  四川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健全完善跨区域、跨部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协作机制,及时有效防范化解涉民族因素的风险隐患。

  同时,四川指导广元、凉山等市(州)建立跨区域民族团结联席会议和联络沟通机制,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范化服务管理。如广元市作为四川门户型交通枢纽,每年有大量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该市率先会同有关地区建设跨省联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在服务管理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联动防控疫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此外,四川创新实施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化解民心工程,密切关注涉民族因素的社情民意,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四川通过设立民族事务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组建“同心律师服务台”,建成798个“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28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国率先创建117个“石榴籽”调解室,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妥善化解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维护全省民族和宗教领域持续稳定,经验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委高度肯定,被最高人民法院写入工作报告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