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2日电 (乔攀祥 张安红)连日来,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金台社区、东山村公路沿线一派忙碌景象,群众正忙着将堆放在路边的秸秆送入打包机料斗,经过粉碎、压缩后,散乱的秸秆堆变成了一个个方形的秸秆捆。

秸秆打捆离田,变废为宝促发展。今年以来,朝天区通过开展“村企联动”试点,将秸秆变废为宝,进一步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护了美丽宜人的乡村环境。
羊木镇金台社区副书记杜娟说:“今年我们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动群众将秸秆搬运到公路沿线指定的位置,由企业回收作饲料使用,既解决了我们社区秸秆处理难的问题,又方便了以后的耕种。”

据了解,秸秆回收企业——四川那座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朝天区发展肉牛产业的龙头企业,以往公司主要通过外地购入、基地种植等方式满足肉牛饲料所需。今年,该公司通过与朝天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协作,将回收的作物秸秆用作肉牛饲料,这相比从外地购入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五十。
四川那座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安介绍,目前,该公司已收集加工了一百多吨秸秆,后续公司还将通过氨化处理等方式对秸秆进行二次加工,以便达到饲用需求。
实行秸秆饲料化利用,是朝天区加快推进全区肉牛羊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十条举措之一。作为试点乡镇,羊木镇按照“乡镇管、业主收、农户卖、政府补”的模式,对肉牛羊养殖场(户)按400元/吨的标准给予补助,大大提高了养殖场(户)的积极性。同时,秸秆打捆离田,不仅从源头上消除了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火灾隐患,保护了碧水蓝天,也减轻了农户负担,提高了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实现了农户与企业的双赢。
“通过群众参与、村社组织、企业回收,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羊木镇副镇长仇波介绍,下一步,该镇将总结经验,广泛宣传,完善“企业+村社+农户”秸秆回收利用模式,进一步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
近年来,朝天区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实现了“一秆多用”;并积极引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新技术,生产新型生物质颗粒燃料等产品,提高秸秆利用附加值。截至目前,该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5%,每年秸秆综合利用达9.91万吨,改良土壤近23万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