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3日电 (叶轩)近日,由中国五冶集团承建的成都国际职教城“三校一中心”建设项目图书馆文化中心实现主体封顶。从空中俯瞰,形似欲将展翼的雏鸟造型初步呈现。

成都淮州新城职教城又名成都国际职教城,是市委明确的全市的现代职教基地,也是成都东部新区九大片区中唯一的“产教城”融合示范区。“三校一中心”位于金堂县淮州新城白果街道,是成都国际职教城四大共享中心之一的职教共享中心,是四川省重点工程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68.4万平方米,涉及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体育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22个单体建筑,建成后将大力推进淮州新城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技能人才孵化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产城融合新支点,项目将以精品基础配套带动优质要素集聚,提升区域价值。
“三校一中心”中的图书馆文化中心为本项目标志性建筑,是项目最具特色、施工难度较大的一项单体建筑,地上9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建筑高度达51.2米,主体结构高度为48.7米,由主楼、报告厅、下沉区庭院、车库四部分组成,主体为钢框架结构,外立面采用曲面玻璃+单元式玻璃幕墙+钢管格栅。外立面钢管格栅与室内木纹格栅装饰遥相呼应,形成似“书简”,如“书脊”,若“书页”的“开合之间,文山书海”装饰意境。
为实现图书馆独特造型,中国五冶团队对钢结构进行深化设计,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将信息与BIM模型进行关联,确保钢结构制安精度。据项目钢结构技术负责人郭浩介绍,图书馆主体钢架钢结构总重量约1.4万吨,共使用28根不同倾斜角度的圆管柱为图书馆主体搭建起质量过硬的“钢脊梁”。
对于钢结构的安装,项目团队首先应用了BIM技术对构件深化设计,再采用如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数字摄影测量等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解决了异形、大跨径钢结构工程中传统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测量速度、精度、变形等技术难题。同时为推动施工进度,现场划分4个施工区吊装,共采用2台塔吊和4台大型履带吊机,最终实现对钢结构质量与安全、工程进度的有效控制。此外,项目自主研发了地脚螺栓可调节固定装置专利,可有效控制地脚螺栓安装精度,避免后期施工对钢柱定位精度影响,从而确保钢结构安装精度,为造型呈现“保驾护航”。
图书馆文化中心整个平面被一个巨大的玻璃中庭一分为二,中庭容纳了大部分公共共享功能。图书馆采光顶盖结构的上表面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直接俯瞰周围的广场,并且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观察与交流的新去处,是图书馆的“社交打卡点”。为此,项目团队使用了最大截面高度达1.5米的箱型弧形钢梁,来构建镂空层上空的空中圆廊,实现独特造型。
在图书馆主楼内,最大跨度达25米的无立柱大跨弧形楼梯最为“吸睛”,其中一条螺旋楼梯由2层螺旋延伸到顶层,攀爬高度达35米,为主楼中极具亮点的功能性结构,未来必将成为区域内的又一特色建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