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龙马潭:大学生返乡当起“网络新农人”带动乡亲共赴“乡村振兴
2022年07月27日 13:5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7日电 (邹立杨 姚艾青)连日来,酒城泸州的天空依旧艳阳高照,头顶炎炎烈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凉坳村“90后”返乡大学生宋昭云每天都会在自家黑玉米种植基地内开启直播。

宋昭云直播带货。姚艾青 摄
宋昭云直播带货。姚艾青 摄

  “我们种植的玉米,是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个大饱满,糯脆甘甜,营养价值极高,还可当水果生吃!”手拿一个刚掰的黑色玉米,宋昭云开始试吃,一下引来近万名网友围观,订单接续纷至沓来。

  一个上午,宋昭云就接了数十个单子,让他和爱人忙得连午饭时间都推迟了。今年,他家种植黑玉米20余亩,预计收入达15万元。机械化种植和新兴的销售模式,一下带火了村里的种植业,村民们也在宋昭云的带领下开始种植新品种。

  2016年,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声声号角,在外地从事建筑工作月收入超万元的宋昭云携同样大学毕业的爱人一起回到老家,成立村西露家庭农场,开启自主创业之旅。

  “乡亲们种的玉米太普通,卖不起价钱。”回乡的宋昭云通过实地考察,并充分借力在湖南农科院工作的同学引进改良黑玉米、稻香米等品种,盘活撂荒地,流转土地70余亩,套种黑玉米和油茶,打造稻虾种养殖基地,带领家人和邻居们,努力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万事开头难。农村的耕种方式原始单一、信息闭塞、科技含量不高,乡亲们更不理解在大城市工作月工资上万的宋昭云夫妇为什么要回乡“吃苦”?

  开弓没有回头箭。信心十足的宋昭云除了引进新品种、先进的栽种技术,引导大家合理施肥、采用无公害种养殖,还率先在村里实施了机械化种植,一下提高了种植效率,用实际行动有力回答了乡亲们的质疑。

  “这个玉米口感好,营养还丰富。”买过黑玉米的顾客在网上给宋昭云留言,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第一年试种,宋昭云的黑玉米、稻香米就吸引了不少顾客,通过电商售卖、微信小程序下单、直播销售等模式,村西露家庭农场的牌子在短短几年间就打开了知名度、提升了美誉度。

  “我们以前种植的普通玉米亩产大概在1000元,种植黑玉米,亩产可达7000元左右,翻了7倍!”长期在村西露家庭农场务工的李明贵、易明生、易明海等数十名村民,人均每天能拿到150元的工资。同时,他们还在宋昭云的带领下,开始种植黑玉米、稻香米,尝到了科技种植的甜头。稻香米的种植,每斤能卖到11元左右的好价钱,比普通稻米也翻了几番。

  “躺在舒适区的生活让人变得庸碌无为,要敢于吃苦,向困难发起挑战,坚持下去,就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宋昭云说,看到了荒山变绿、河水变清、空气变得更清新,父母和乡亲们钱袋子开始鼓起来、笑容挂在了脸上,即使自己晒黑了脸蛋儿、磨破了手心、跑大了脚板也值得。

  盛夏时节,走进凉坳村,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以前的荒山头,全部种上了庄稼,处处瓜果肥硕。农田里,蛙声一片、稻香随风飘散、小龙虾在禾下乘凉。村民们有的忙着给稻田引水、有的在抢摘刚成熟的玉米、有的正在抢种第二季粮食作物。宋昭云也和爱人、父亲一道,背来大管子,从河道里抽水,为长势喜人的第二季黑玉米浇水。今年,通过一家人的努力,预计能实现近40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年轻人学习能力强、领悟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乡村要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和带动!”宋昭云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理论书写在大地上,既成就了自己,又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何乐而不为。

  变“刀耕火种”为“机械化耕种”,变“低效种植”为“科技种田”,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龙马潭区的新农村幸福新生活正在宋昭云等一批返乡大学生的带领下实现蝶变。手机变“新农具”,直播变“新农活”,大学生变“新农人”,一批批农村土特产及时飞入了城市居民家,丰富着大家的高品质生活。在龙马潭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不断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高标准农田建设、种养殖技术指导常态化、系列农业补贴等各项目政策相继落地,推进和鼓励着更多青年、能人回农村“触电”,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让更多有志于电子商务的创业者、农业经理人、新农人扎根乡村,找到了新定位、新角色、新目标,不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交出靓丽“成绩单”。

  截至目前,龙马潭区共建设示范基地12个,示范面积12.8万亩,培养科技示范户590户,培训新型农民602人。同时,该区还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传播、技术推广上的作用,共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12人,拥有农业生产龙头企业2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6家,带动蔬菜种植6.9万多亩,水果种植5.9万亩。(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