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7日电 (吴启华)近日,什邡市马井镇的水稻已经收割完成。空气中,水稻的气息还未散去,稻田就已经翻耕,种植户正忙着下种川芎。
川芎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川芎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让马井镇的乡村建设越来越美。
“水稻、川芎轮作是什邡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农民增收和乡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奠定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之路。”什邡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陈明宏介绍,近几年,什邡每年的川芎种植面积在5万亩左右,每亩年均产值约4500余元,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带来的收益。

吴朝明是马井镇的川芎种植大户,种植川芎已有十多年,以前都用自家地种植,从前年开始,他承包了20多亩地种植川芎,每年能赚10多万元。“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川芎,村里的合作社会统一收购销售,我们的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现在日子过得很安逸。”吴朝明说,近几年川芎产业发展形势良好,采用机械化种植后更轻松。
吴朝明介绍,以往川芎下种后,主要用稻草或塑料膜覆盖,以前他家用的就是塑料膜覆盖,川芎长出来后还要收取覆盖膜,费时又费力。今年,吴朝明采用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新研发的生物降解膜,这种降解膜由秸秆和菌丝压缩而成。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强介绍,川芎在种植过程中,由于连作以及塑料地膜、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调、病虫发生严重,影响川芎品质,产量也难以突破。使用降解膜后,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稳定土壤中的微生态环境,目前已经在大蒜和其他中药材种植中推广使用。
据了解,近年来,借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什邡市与彭州市积极谋划产业协同发展,共建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万亩川芎产业园。今年,彭什两地川芎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全国川芎种植面积的70%以上。什邡在发展川芎产业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协调“政、产、学、研”等多方力量,促进生产者与专家的紧密对接,加快科学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有效转变,促进实用成果进村、入户、到田,促进什邡市川芎产业绿色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