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6日电 (唐木林 刘玉明)近日,在三台县紫河镇河坝子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干劲十足,正忙着打通产业道路、维修整治沟渠,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全村的产业基础设施,对我们合作社和几个家庭农场的生产发展作用巨大,再也不为稻虾运不出去发愁了。”该村鑫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强高兴地说。据了解,该合作社在稻虾管护和收获季节,用工近200多人,劳务支出在30万元以上。
今年以来,三台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济”作用,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机制,切实把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描绘出一幅经济发展新画卷。

“因为疫情没有出去打工,村上有修路、整沟渠的工程,村干部就打电话叫我来打零工,不仅可以挣钱还可以学到技术。”正在整治沟渠的易地搬迁村民肖正录说,通过培训,在工地上搬砂子、搅拌混凝土,每天有150元的收入。
更让肖正录感到高兴的是,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村里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给了他更多的就业机会。“村上稻虾和车厘子两个合作社来请我去务工,每个月都在2000块以上。”肖正录一脸兴奋。
坚持“现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按照“以群众为主体,坚持群众参与、扶志扶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路,三台县将以工代赈项目紧密与带动群众就业、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机结合。“项目建设中,我们用工首先考虑本村群众,特别是已脱贫户、易地搬迁户和特殊困难对象。”河坝子村党委书记梁诚说,项目实施以来,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本村群众。
“在项目实施前,我们组织项目区所在的乡镇、村两委和以及脱贫户、易地搬迁户代表等当地群众召开以工代赈动员会议,宣传国家以工代赈政策,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三台县发改局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杨虎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严守四川省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工作“五条红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据介绍,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群众能够充分参与。同时,该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模式,以工代赈与产业结合可以发挥更大功效,通过以工代赈扶持产业发展,进而能够借助产业发展带动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
为顺利推进以工代赈项目,三台县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当地劳务培训单位和地方技术院校等有针对性地对参与建设的群众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切实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联合人社、农业农村、乡镇等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短期培训,拓宽当地群众就业渠道。
下一步,三台县将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难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