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接续“民营企业接待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04月16日 14:0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6日电 (李小波)“请张毅同志牵头,召集相关部门,迅速落实到位……”日前,在泸州市纳溪区工商联会议室举行“民营企业接待日”活动现场,泸州丰阳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秀秋提出的企业的困难问题等诉求及时得到纳溪区委书记谭荣兵快速批示后心里喜滋滋的,也让招商引资到纳溪投资办企业的叶秀秋深受感动,他激动地说:“谢谢,谢谢!真是太感谢了!””纳溪开展的‘民营企业接待日’不是噱头、不是形式主义,是真的为民企办实事解难题!”

  面对面沟通零距离对话

  “企业有哪些方面诉求,请逐一逐条说吧。”“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

  当日,泸州市纳溪区工商联会议室,纳溪区委书记谭荣兵走进会议室便直奔主题,带着“真心”交朋友,带着“耳朵”倾听民营企业家叶秀秋开诚布公的诉求,并面对面、零距离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纾困助企,共话发展方向。纳溪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毅参加接待,纳溪区工商联、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应急局、经开区管委会、区自然资源规划分局和安富街道等部门(单位)负责人参与接待。

  “希望及时拨付市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财政奖补资金。”“期望兑现公司二期厂房建设项目补贴。”“希望相关部门加快对一期项目验收及办证问题。”“希望在城市建设配套费上给予公司支持。”接待现场,泸州丰阳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秀秋开门见山提出诉求。在认真倾听叶秀秋诉求后,谭荣兵与大家围坐在一起,详细询问情况,认真听取各部门汇报,分析问题症结,提出解决思路,还现场答疑解惑。在接待即将结束时,谭荣兵还在纳溪区“民营企业接待日”交办单上批示,明确牵头领导和相关部门(单位),要求全力抓工作落实,切实为民营企业排忧解“心结”。

  企业接待日纾困又解难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搭建政企沟通交流平台,着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2022年4月,泸州市纳溪区率先在全市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发文设立“民营企业接待日”,规定每月设1天为区级领导“民营企业接待日”,接待对象主要为注册地在纳溪区内的民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纳溪区委书记、区长等区级领导轮流接待。每次接待后,纳溪区工商联把问题汇总梳理成交办单,及时交区级领导签批,以“点穴”“扎针”的细功夫,精准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今年纳溪区接续开展“民营企业接待日”,并将这一“纳溪经验”加以制度化和常态化。

  为确保“民营企业接待日”取得实效,纳溪区工商联立足前期走访调研情况,做足了准备工作:了解企业的真实、合法、合理诉求;提前协调相关部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根据问题的急、重、难等情况,最大限度简化办事流程;明确被接待对象等。

  据悉,自2022年5月22日纳溪区委书记参加首次“民营企业接待日”活动以来,目前已开展接待13次,接待民营企业家20余人次,收集用地、招商、融资、经营管理等20个问题、15条建议,全部都已按接待日工作程序办理,企业普遍反映良好,有效助推纳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接待日”活动相关经验和做法已被国家、省市区主流媒体竞相报道,还获得省工商联领导和市委常委、市人大领导肯定签批。

  创造暖环境提供热动力

  近两年,纳溪区领导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制定出台《区领导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工作的通知》《民营企业接待日制度》等,并强化推进投资服务、政务服务、要素服务、权益保护、亲清关系等一系列“硬核”举措,千方百计为企业生产持续创造“暖环境”,提供“热动力”。

  为优质服务好民营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纳溪区工商联结合中心重点工作和“泸商回引”工程等,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积极发挥“红娘”“桥梁”作用,创新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问计”“服务泸商直通快车、有困难找工商联”和“云溪店小二”等,以“贴心”当好企业的联络员,以“耐心”当好企业的服务员,以“细心”当好企业的安全员;并定期通过“民营企业接待日”,邀请民营经济代表人士与区领导面对面沟通、零距离对话、点对点解难。

  “要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自己的‘亲人’!”泸州市纳溪区委书记谭荣兵说,设立“民营企业接待日”是纳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工作,面对当下的一些试点创新工作,大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摈弃旧观念,要多向江浙沿海地区学习,那怕只有1%文件在政策层面说行,我们都须尽100%努力,努力纾企助困,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并在优化监管中提供“保姆式”服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