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8日电 (邹立杨 黄平 范勇)龙舞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当前,有着“中国龙文化之乡”美誉的四川泸州泸县已形成了以“龙舞、龙桥、龙雕”为代表的龙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培育形成了22人的龙舞代表传承人梯队,建立传习所16处,整体推进龙舞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龙舞技艺得到很好的普及和传承。

5月17日,走进泸县福集镇金银学校,孩子们正兴致盎然地制作“彩龙”。绘图、上色、扎骨架、拼接……历时半个月的制作,一条活灵活现的“彩龙”终于呈现在孩子们面前。随即,舞龙小队员奋力舞动着自己制作的彩龙,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龙》一课,知道了龙是中国劳动人民想象创作出的独特艺术形象,它曾经是原始人崇拜的图腾,象征着幸福、吉祥、威武,现在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我们班的全体同学决定一起构思和制作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龙。我们一起完成设计与制作,从一起染色、画图,再利用废旧纸箱、泡沫、铁丝等一起搭建龙身骨架,终于创作出了我们的龙,我们很开心。”泸县福集镇金银学校学生李程亮高兴地分享制作历程。

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学校专门开设了龙舞兴趣课,每到参加龙舞兴趣课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孩子们学习龙舞的氛围分外浓厚。
“通过这次制作龙、舞龙的活动,让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泸县福集镇金银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贺永芝介绍。
来到泸县天兴镇一心小学校,教师钟帮明正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编织草龙,“天兴草龙”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传承非遗技艺,学校将草龙编织和龙舞技艺纳入了校本课程,成立了专业舞龙队,有专门的老师教授孩子们舞龙的技巧和基本功。
“平时教学生草龙的表演和草龙的编织。通过草龙的展演,我们很好地将草龙文化和体育、音乐、美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很好地传承了地方传统文化。”泸县天兴镇一心学校教师钟帮明说。
近年来,泸县高度重视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和传承人制度,设立非遗传承保护专项资金,整体推进龙舞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并建立龙文化传习所,全面普及龙舞技艺,龙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