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江油:优化电力服务模式 构建全方位供电保障机制
2023年08月16日 09:5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6日电 (涂伟强  黄兰  何鑫)“从过去总分负荷8.1万伏增加到30多万伏,说明招到了真正的大企业。”近日,江油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尹学勇说。

  电力数据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上半年,江油园区企业用电量正增长,特冶新材料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5.6%和79.8%……一条条上扬的曲线背后,折射出江油新型工业经济的动力和活力。

  2022年4月,江油市人民政府与国网绵阳供电公司签订县级层面发展合作协议。8月8日,新增容量20万千伏安的江油市高新区电力扩容项目正式合闸送电,标志着江油“园区提质”“企业满园”两项行动取得新成效,“再造一个江油工业园区”的“新速度”已经到来。

  扩容改线提前完成  江油高新区供电保障有力度

  8月1日,江油创元110千伏开关站内一片忙碌景象,为保障绵阳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110千伏临时变电站2号主变接入,满足第二阶段企业增容用电需求,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地对开关站进行改造、调试,力争项目如期改造完工。

施工人员正在作业。 国网绵阳江油市供电公司供图
施工人员正在作业。 国网绵阳江油市供电公司供图

  绵阳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循环再制造项目,是江油首个百亿级产值、国内最大单体磷酸铁锂工业园,预计全部达产后产值可达到150亿元,江油工业人普遍视其为“镇园之宝”。

  “园区提质”“企业满园”两项行动以来,江油市高新区先后招引了融通高科、天宜上佳、华岭光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江油重点项目建设、新领域新赛道的加速发力,以及全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社会用电较同期上升4.7%,用电负荷由平缓增长逐步转变为局部区域的点状负荷较快增加。

  面对园区企业用电需求的快速增加,叠加仅剩8.1万伏用电总负荷的双重挑战,江油成立了高新区电网规划建设工作专班,制定了《江油高新工业园区近中远期电网规划方案》。同年9月,江油市委市政府通过了《高新区电力基础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实施了江油市高新区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满足重大项目用电的同时,为园区节约投资近1亿元。

  在政企协同推进下,融通高科项目第一期在今年3月顺利投产。“高新区扩容改造,比原定计划提前了408小时合闸送电,创造了绵阳首次。”国网绵阳江油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骏说。

  江油市高新区的电网建设工作专班新模式也为电力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据了解,目前四川绵阳供电公司已经在绵阳成立了6个电力工作专班,服务融通高科、巨星永磁、埃克森等9个百亿级重大项目。

  远近结合展望未来  江油百强工业发展电力先行

  “出门时,孩子和家人们还没醒;等到回家,大家却都已经睡了。”施工人员李时瑞道出了所有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

  进入8月,高温酷热潮湿,很多行业都进入了“高温假”模式。每天37度以上的高温,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们必须穿好厚实严密的工作服,包裹着手脚、戴好安全帽和手套以确保施工安全。

  露出的面部因暴晒泛红,安全帽的固定带在脸上留下了明显印记。闷热的雨后,工作人员下到仍有积水的电缆井中施工,雨水与汗水融合,浸湿着工作人员的衣衫,一同滴落在安静的电缆井中……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服务企业为中心,无论酷暑高温、刮风下雨,也要保证项目如期完成。”江油市高新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胡毅说,正是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施工人员正在作业。 国网绵阳江油市供电公司供图
施工人员正在作业。 国网绵阳江油市供电公司供图

  从一线工作人员、供电公司到园区,大家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齐心协力为项目合闸送电拼搏奉献,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新发展提供了迅速、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江油高新区项目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建东说:“当项目进入攻坚期,园区领导班子带头值守,坚持到现场督办,在现场了解、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第一时间召集相关部门,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形成‘问题清单’,及时落实整改并做好应急预案,确保在重要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此外,江油高新区和四川绵阳供电公司建立双月例会制度,定期梳理园区电网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形成“问题清单”,研究解决措施。通过“会议研究+现场调研”方式,深入企业内部了解用电需求,为用户早用电想办法,在各环节时间进度上做减法、在服务方式上做加法、在效果上做乘法。

  据了解,天宜上佳10千伏专线将按计划在9月初全部建成投用,融通高科220千伏外线部门计划2024年6月建成投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