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1日电(吴平华 罗珊 高歆媛)“老师,您再教教我们用扭扭棒做小蛋糕吧!”近日,在珙县巡场镇安民社区“团团活力圈”活动现场,13岁的困难家庭儿童小谢高举未完成的手工作品,眼中满是期待。
“团团活力圈”是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伙伴计划”示范项目之一,在安民社区的实施周期为1年。项目以传递党的关怀与温暖为核心,助力基层共青团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珙县团县委聚焦青少年实际需求,创新推行“团委+社会组织+社区+社工+志愿者队伍”服务模式,为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保障项目高效推进,珙县构建起责任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由团县委主导统筹,安民社区协同配合,珙县社会工作者协会具体实施,三方共同制定计划与方案,并建立定期调度、日常研判、协同会商机制,精准解决阵地、活动、人员、经费等关键问题。
据悉,自2024年9月该青少年身心健康提升服务项目落地以来,这样充满活力的场景,已成为社区青少年生活的日常。
同时,项目整合珙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搭建多功能服务平台;吸纳专业人才、返乡大学生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四位一体”关爱体系,让社区成为青少年家门口的成长乐园。
“以前放假就抱着手机不放,现在天天都盼着来参加活动!”11岁男孩小杰的一句话,道出了珙县“团团活力圈”项目带来的显著变化,也成为项目教育成效的生动缩影。
为精准对接青少年成长需求,“团团活力圈”项目精心设计多元特色课程,让课堂充满趣味与温度:
思想引领课上,志愿者创新采用动画、红色故事等形式传递爱国精神,孩子们挺直腰板、全神贯注,仿佛穿越时空置身革命岁月,爱国种子在心中悄然萌芽。
体能训练课中,专业教练一对一耐心指导动作要领,孩子们相互交流训练技巧,即便汗流浃背也无人喊累,在运动中锤炼意志、增强体质。
手工课现场,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捏制、拼接,当一件件充满创意的作品完成时,孩子们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成就感。
英语小课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志愿者用棉娃娃作为教具辅助单词教学,生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上举手抢答声此起彼伏。
心理团建课则以游戏为纽带,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在互动中敞开心扉,原本内向腼腆的小菲也主动站起来分享内心想法,现场氛围温暖融洽。
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破解了青少年假期“手机依赖”“社交内向”等成长难题,更让青春的活力在欢声笑语中迸发,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满满正能量。帮扶“细”致,传递精准温暖
“托管班真的解了我家大难题!”进城务工人员刘女士的感慨,道出了项目帮扶的温度。团县委通过入户走访摸清需求,针对留守儿童、低收入家庭孩子假期托管难问题,开设“爱心托管班”——志愿者不仅辅导作业,还组织书法、绘画、科普实验等活动,既缓解家庭压力,又让关爱精准覆盖青少年成长关键处。
下一步,珙县团县委将持续扩大“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影响力,规范运行机制,强化思想引领,创新服务模式,链接更多公益资源,推动项目稳定发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更多共青团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