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dxw > 四川在线

成都垃圾分类小屋背后,藏着怎样的碳中和密码
2021年05月12日 13:39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四川在线记者 程文雯 文/图

  废纸箱、啤酒瓶、旧衣服……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想要丢弃的可回收物,你会怎么处理?

  在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永兴社区永乐苑小区,居民们在家门口的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里,通过简单的自助操作,就能将这些东西换成钱。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屋?它为什么要叫“碳中和”小屋?卖废品这个“小”行为如何发挥出更大的价值?5月11日,成都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调研成都垃圾分类工作,记者随同进行现场探访。

  探访

  卖废品+累积碳减排量,居民能挣两笔钱

  将废纸箱放在电子称上,在电子屏幕上选择类别后,系统自动显示重量,点击确认后扫描电子屏幕上的二维码,微信钱包即时收到16元。5月11日小屋,一位小区居民来到小屋,不到1分钟,就卖完了小板车拖来的一车废纸箱。

  “线下称重——线上换算——立即到账”,极简的操作方式让这座小屋迅速得到居民认可,“小屋今年1月14日开放运营,现在每天的回收量在500公斤左右,前两个月每一次清运都要比前一次增长约40%。”四川绿豆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便捷,这座小屋与其他可回收物的回收点有什么区别?与“碳中和”又有什么关系?答案就在居民扫码后的页面上,除了卖废纸的收入,还有一栏显示着“碳中和吨量”。

  这是什么意思?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垃圾回收也是碳中和的重要一环,负责人告诉记者,系统显示的碳中和吨量是后台根据回收物品的种类和重量自动测算的。“当居民累积的碳减排量达到1吨,系统会再补贴给居民100元钱。”

  纺织类、玻璃类、塑料类、金属类、废纸类,记者现场看到,小屋各处都贴满了可回收物的细分类别,帮助居民了解该如何正确分类,现场还有工作人员随时指导居民操作。两笔收益的运营模式不仅调动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从前端减轻社区和垃圾分拣站的工作量。

  据悉,截至5月10日,这个小屋里的碳减排量已经达到15.282吨。

  前景

  碳中和涉及的领域可以说是360度无死角

  不久前,我省推出全国首个省级碳中和推广方案,明确要完善碳中和支撑服务体系。

  这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提起碳中和,不少人都觉得是大战略,“小切口意味着低门槛,我们选择当‘收荒匠’,也是希望能让人人都参与进来,更好地推广碳中和理念。”四川绿豆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中和涉及的领域可以说是360度无死角。”该负责人打趣道。作为运营者,更看重的,是项目背后的广阔空间。

  “目前,与我们展开合作的除了政府,还有房产、金融、共享单车等各领域的企业,我们还是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秘书处签约,成为他们的官方合作伙伴。”企业负责人介绍。

  其中的关键,在于碳中和吨量换算。“这背后是碳中和量计算的问题,精准的量化对于统计、考核以及数据分析都有重要意义,无论哪个行业,都有这方面的需要。”

  不少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在为此而努力。比如外卖平台上出现是否需要餐具的选项,如果选择不要餐具,则可获得相应能量分;蚂蚁森林将生活中的各类低碳行为量化为绿色能量等。  作为一家信息技术企业,绿豆芽则将自身定位为一个碳中和平台。“以量化和链接为核心,聚集起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力。”

  据悉,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这家垃圾分类碳中和小屋是全国首家,下一步,除了在成都继续铺开,还将在北京、海南、广州、云南等多个城市推广。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