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xsjsl > 同心四川

攀枝花米易:开民族团结之花 育共同富裕之果
2024年05月29日 10:53 来源:同心四川 编辑:曹惠君

  春日里,走进米易县白马镇高龙村,只见一座座白墙黛瓦“红腰带”的特色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交错的村道干净整洁,村子里随处可见民族文化墙体绘画和装饰,一股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农家院落传出欢声笑语,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一张张质朴的笑脸,一个个赏心悦目的“微画面”绘就出新时代高龙村振兴的精美画卷,也演绎出米易县高标准推进民族地区事业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

  米易县是四川省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有汉、彝、傈僳、回等28个民族,有5个民族乡镇,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约4.9万人。近年来,米易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跨越赶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蓬勃生机,为融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注入新活力。

  (一)民族团结 彝家村寨焕新颜

  高龙村坐落在美丽的安宁河畔,是我市最大的移民新村。2016年,攀钢集团白马铁矿开发拆迁,白马镇和湾丘彝族乡2个乡镇的3个村合并而成高龙村。该村共有712户3511人,其中彝族人口2944人、傈僳族人口48人。

  “在我们村,彝族、傈僳族、汉族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村里大小事务,大家一起商量着决定,各类节庆,大家也是一起过,正因为多民族群众的团结合力,我们的村子才能越做越好。”高龙村党总支书记马顺付说。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多年来,高龙村高度重视村级民主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以乡村治理为突破点,聚焦“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探索出“抓班子强队伍、抓制度强监督、抓管理强落实”的“三抓三强”工作模式和“一约三会五员七个好”治理新模式在谋划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上持续发力,强化村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主动性,推动高龙村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明、乡村治理全面发展。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良好的民族关系也为高龙村整村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高龙移民新村建成后,通过“支部+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领村民种植了1500余亩大棚蔬菜和700余亩芒果。同时,鼓励村民就近多方式就业。高龙村村集体经济从2016年的0元增长到2023年的84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6680元,是搬迁前的3倍。

  “高龙村广大干部群众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信心满满。” 马顺付介绍,下一步,高龙村将结合白马镇红旗河坝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建设,依托当地的民俗风情,积极探索“农业+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民宿和康养旅游,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二)特色产业 带动一方奔共富

  “打鱼喽!”清晨伴着和煦的阳光,湾丘彝族乡热水村拿虎湾共富渔村,一大早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打鱼场景,鱼塘边上欢声笑语一片,村民们齐心协力,抛网、收网、挑选、装筐、称重、运输,一派鱼跃人欢笑的丰收景象。

  该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渔”文章,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产业带动乡村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共富渔村,小渔村迈出了共同富裕大步伐。

  “我家的鱼塘面积约有13亩,主要养的是草鱼、鲤鱼、鲫鱼三个品种,共富渔村打造以后,道路通畅了,收入翻番了,我相信我们日子会越来越好。”热水村村民庄洪兰说。

  热水村拥有40余年淡水鱼养殖历史,已成为攀西地区面积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绿色水产养殖基地”称号。渔业发展起来了,如何让优质的商品鱼走得更远,成为了困扰村民们的又一大难题。近两年在县、乡两级的大力支持下,热水村以“财政补助+社员自筹”方式筹措资金,对渔场道路进行硬化,开展老旧引水管网改造,兼顾现代渔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完成了绿色渔业养殖和拿虎湾渔场尾水治理人工湿地等项目,有效解决了渔业发展的“瓶颈”,筑牢了共富根基。

  同时,热水村还积极探索建立“党支部+专合社+公司+农户”的渔业养殖共富机制,形成“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循环养殖”渔业发展模式,带动全村130户群众发展淡水鱼养殖520余亩,年产特色商品鱼1690余吨,产值3380余万元,渔业纯收入1040余万元,专合社养殖户人均渔业纯收入接近4万元。

  “接下来,我们热水村还将继续对渔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打造,结合农文旅发展,进行村庄绿化、亮化、花化,让更多的游客走进热水村。”热水村党总支书记杨家贵说。

  (三)凝心聚力 擦亮民族文化名片

  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通过上级帮扶和拼搏,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村里建起了傈僳族祖居圣地民俗博物馆、阿考广场、稻香咖啡馆;米易傈僳梯田景区、傈僳族约德节、葫芦笙等民俗非遗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新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梯田景观和民族文化,新山村进一步发展观光休闲产品,打造了以米易梯田观光、民族文化体验和河谷休闲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村容村貌向美向善,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欣赏傈僳族的传统歌舞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亲身参与手工艺制作,体验独特的民族文化。热情好客的傈僳儿女开起农家乐,当起了导游接团,开发特色手工艺品销售等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迎来送往”中,村民们收获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省人大代表、新山傈僳族“刺绣技艺”传承人贺春艳说:“新山民族文化享誉全国各地,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我做的刺绣工艺品,每年能卖出100余件,相信以后能够让更多人喜欢上我们新山的民族文化。”

  新山傈僳族乡曾是米易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而如今,这里已成为米易县乡村振兴的代表乡镇之一。近年来,米易持续深挖自身民族文化潜力,相继开展古镇、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开发,成功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村、名镇。并深度开发颛顼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潜力,推动研发一批陶器、瓷器、刺绣、日用品、酒水、农特产品等文创产品。创作出《舞动彝乡》《新山的传说》《傈僳情韵》等一大批广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本土文化作品,其中彝族歌曲《梦回马鹿寨》获评攀枝花本土十大优秀原创歌曲,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蓬勃开展彝族“火把节”、傈僳族“约德节”“阳光米易·精彩十二月”等活动2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10余万人次,拉近了各民族间的情感距离,增强了各族群众间的文化认同,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米易县委统战部 米易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