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kjws > 四川新闻网

30项重点!2022成都教育这样干
2022年03月23日 08:59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内容摘要:3月22日,成都市教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公布,今年将落实30项重点任务。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3月22日讯(记者 陈淋)2022年成都教育将如何发力?将新改扩建多少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多少个学位?今年“双减”试点将如何深入推进……

  3月22日,成都市教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公布,今年将落实30项重点任务。哪些内容与我们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我们为您划重点。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8万个

  3月22日,成都市教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公布。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将持续增强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8万个。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

  此外,成都市今年将出台《成都市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支持利用既有建筑举办公办幼儿园附属办园点,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2022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2%。支持成都高新区等3个区(市)县申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开展省级示范幼儿园创建和成都市一级幼儿园评定,建设高品质幼儿园不少于100所。建设成都市幼儿园统一招生信息化系统,推动实现网上全流程办理,优化招生便民服务。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遴选推广优秀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整合到幼儿园园本课程实践。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做好试点及全面推广工作。

  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推动93个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办学,评估认定60所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重点提升67所公办初中办学水平,优质资源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深化校地合作,建设环高校优质基础教育圈,提升26所高校共建附属学校办学质量。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各区(市)县完善学校划片政策,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严格规范学籍管理。

  以强化特色引领高中学校健康发展,重点培育50所艺术、体育、科创、国防教育、普职融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等办学特色高中,申创一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严格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

  完成3.5万间教学场室光环境改造

  为了减少校园里的“小眼镜”,保护好孩子们的视力,今年成都市将全面落实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强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2022年完成3.5万间教学场室光环境改造。

  不仅关心孩子们的眼,还要关爱孩子们的心。今年,成都市将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加强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室等专业化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智慧管理平台,研制心理危机识别、预警指标,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档案和高危人群心理健康台账,建立心理危机和精神障碍的学生医疗转介通道。全市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配备率达100%,专职教师配备率不低于55%,兼职教师配备率达100%。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成都市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任务。今年,成都将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落实中考美育改革试点,培育省市体育、艺术特色学校60所。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制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特色学校建设标准,建设30个市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周”活动。

  制定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

  作为全国试点城市之一,今年成都将深入推进“双减”试点。具体工作措施包括:做强学校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善作业、考试监测反馈机制,完善课内与课后、校内与校外衔接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建设课后服务管理平台,指导区(市)县制定课后服务财政投入标准,规范课程开设、师资配置、收费标准,制定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完善“行政监管、金融预警、群众与媒体监督、保险介入”的立体式校外培训风险防控制度,查处违规培训行为,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严格执行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指导价收费标准,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建设校外培训机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教育综合执法、行政审批、收费监管、数据部门实时共享等功能。协同推进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常态化监管,体现公益属性,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开展“双减”工作终端问效,为深化“双减”工作找准改革着力点。


  (图片来自成都教育发布)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