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3日电 (记者 刘忠俊)9月下旬,初秋时节,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泥湾村福林家园安置小区内,红顶黄墙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小区道路干净整洁,大门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系统一应俱全,绿化带里植被茂盛,车辆规范停放在车位里。

2021年以来,眉山彭山区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以乡镇、村为重点,建强组织,选好班子,夯实基础,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该区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按照“领域建党委、产业建总支、新型经营主体建支部”思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了1个区级农业产业党建联合体,8个产业党总支,69个新型经营主体党支部,发展骨干党员200余名,培养村级产业带头人24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党的组织和工作实现全覆盖。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员帮办实事达4万余件。”眉山彭山区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农业产业党建联合体每年依托农业公司开展各类培训10余次,带动周边发展优质葡萄种植5000余亩,带领200多户种植户实现了致富梦,受到农户广泛好评。此外,通过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开展电商培训、田园明星结对帮带等活动,极大提升了农户自我创业、自我造血能力。
近年来,眉山彭山区不断强化农业农村产业服务意识,发挥统筹资源、整合力量作用,牵头开展土地流转、金融贷款、市场营销、农资统筹、人才技术、产业保险“六个统一”服务,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谢家街道沈厅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沈厅是一位985院校硕士,回乡创业5年来,他在流转的土地上种出了致富果,并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2021年6月,眉山(彭山)乡村振兴学院“绿领英才班”启动,刘沈厅担任班级创始人及导师。英才班致力于打造“跨区域、跨院校、跨行业、跨专业”的虚拟班级,根据不同院校的对象和主体特点开发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着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该区突出“引育用管”出台“1+N”人才政策体系,实施“校地合作工程”,柔性引进高校导师11名,建立专家大院、实验基地3个;实施“雁归兴乡工程”,回引乡村振兴产业人才200余名,其中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12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举办专项培训5500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60人,表彰“田园明星”26人。制发“寿乡优才卡”,落实创业补助、社保补贴等经费130余万元,努力营造“聚得拢、用得好、留得住”的乡村人才生态环境。
目前,眉山市彭山区正围绕“活机制”,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农村资金配置、做好农村土地文章,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让乡村更有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