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屏山县:身残志坚 她用双手托起乡村振兴梦
2022年03月17日 19:2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7日电 (张忠银 吴平华)“心灵无疾,梦想不残,青春有翼,理想飞扬。”在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人,整个下肢瘫痪,只能靠双手走路,却用自己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拼搏,书写着一曲乡村振兴的赞歌。她就是潘远香,获得了“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自强模范”“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等荣誉。

  “曾经,我像一只雏燕,在阳光下学着飞翔;曾经,我像一只风筝,在春风里仰望蓝天。后来,我成了折翼的小鸟,跌落在雨骤风狂的险滩,后来,我将自己蜕变成一只爬行的凤凰,紧贴着温暖而宽厚的土地,涅槃。”这就是潘远香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

  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满是心酸。三岁时,潘远香因病导致整个下肢瘫痪,父母觉得丢脸,将她整日关在屋子里,本应该美好的童年却变得黯淡无光。这让她更渴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五岁时,她差点被大火烧死。但是大难不死的潘远香却学会了用手“走路”,不再被禁锢家中,开始学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十岁上了小学一年级。

潘远香依靠双手一起行走。受访者 供图
潘远香依靠双手一起行走。受访者 供图

  2003年,23岁的潘远香职高毕业后,怀着对城市生活和爱情的向往来到了宜宾市区,最开始没有找到工作,身上的钱也几乎花完了,用仅剩下的十元钱,买了一个盆,坐在电脑学校前开始行乞。2006年5月,怀有身孕的潘远香卖掉自己在宜宾的房子回到老家创业,没想到创业失败,而且就在孩子临产时,本来陪在身边的另一半也突然消失了,可谓是人财两空。

  做过乞丐、遇到过渣男、经历过创业失败、遭受家人和众多村民的质疑……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打击都难以承受。尽管生活对潘远香来说如此残忍,但她并没有停止追逐梦想。因为她坚信:“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2013年年初,潘远香拿出所有积蓄并向亲戚朋友一共借了40万元钱,从辽宁买回42头架子牛,在大乘镇双峰村的山脚下建起一个1000平方米的“屏山县犇犇肉牛养殖场”。住牛场,和工人一起劳动……潘远香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之路。

  山体愈陡峭牧草愈丰盛,可常人眼中的缓坡对于腿有残疾的潘远香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山,何况她都是用双手脚在“走”,经常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潘远香说,虽然艰难,她从来没想过放弃。

潘远香喂牛。受访者供图
潘远香喂牛。受访者供图

  一年后这批牛卖了50多万元,潘远香喜极而泣,这也让她信心十足。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她又找朋友借了30万元,花70多万元一下子买了83头架子牛回来。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资金链却断了。在她再次发愁的时候,潘远香身残志坚的事迹引起了党委政府的关注,政府和部门及时给予了她帮扶和支持,资金短缺难题迎刃而解。

  “一直以来,始终有一种力量支撑着我,或许那种力量叫信念。”潘远香说。她逐渐扩大了养殖规模,成立了专合社,用“专合社+残疾人或农户”合作养牛模式来带动大家一起致富。2016年,犇犇肉牛养殖场在富荣镇、大乘镇等乡镇带动了周边23名残疾人、40多家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帮助每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带领着乡亲们走上了互惠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

  翻开潘远香的朋友圈,她写道:“我这不一样的青春,会不会等来梦里的希望,但是,即便一直就以这样的方式前行,我也一定能到达诗一样的远方。”她一直坚信可以通过顽强拼搏获得成功,她把自己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潘远香的朋友圈记录了她每天的生活:20:25,“开启加班模式,开始加工牛肉干”;23:24,“临时接到两单外卖,带上我的电马儿马不停蹄赶过去给客户送货”;3:09,“还是眯一会儿,天亮继续,迟睡早起身体棒!”“这段时间好多了,冬天的时候才忙,有时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她说,做不到让每一个客户都满意,但是希望尽力能为大家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正因为她这股拼劲,让大家成为了她的粉丝,95%的订单都是通过微信下了单,根据需要再为客户定制生产。“去年还试着做了两次抖音直播,每次只卖了1万多元钱。”对于这个成绩,她不是特别满意,“可惜平时没什么时间,以后还得多学习多练习。”

  “我现在有远香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宜潘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等两个公司,与中粮仓、宁德时代等签定了食品供应合同,每个月仅送这几家的牛肉产值就是100多万。”如今的潘远香已经驶入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她不仅有肉牛养殖及屠宰加工,更是涉足水果、蔬菜等行业,注册了“潘远香”“远香春”等两个品牌,直接面向市场,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以后我们家乡的农产品就可以通过超市给我设立的专柜进行销售,附加值将大幅提升。”

  母亲心疼身有残疾的女儿,常常劝潘远香:钱赚够一家人花就行了,干嘛把自己弄得那么累。潘远香却说:“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是党和政府帮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也要用实际行动帮助更多的村民走向富裕,为乡村实现振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