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newsxx > 成都日报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全面掀起“我为群众办实事”热潮
2021年06月21日 13:51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内容摘要: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青羊区各级各部门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成为民办事的具体行动

  通过百年的辉煌成就、党群鱼水情深的故事,激发广大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坚持问题导向、利民导向和实绩导向,紧紧围绕市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特别是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精力多做雪中送炭的为民实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青羊区各级各部门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成为民办事的具体行动,在为民服务中推动解决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面掀起“我为群众办实事”热潮。

  集中精力做好为民实事

  新政务中心让市民、企业感受便捷高效

  “您好,这是您办理的营业执照,请核对信息。”上午九点半,市民李女士在青羊区新政务中心(成飞大道南段455号)的市场准入窗口拿到了公司的营业执照,全程用了不到十分钟。

  今年5月刚刚投用的青羊区新政务中心,总建筑面积大约是13000平方米。新政务中心位于青羊区行政区域的几何中心位置,毗邻青羊区最大最集中的产业园区,入驻了原政务中心、审批局、税务局、医保局、社保局、公安分局6个部门的500余名工作人员,设立服务窗口200余个。

  一楼大厅里,工作人员通过智能取号机引导办事群众,现场井然有序。中心位置,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该中心的数据库,显示着正在办理、当前等待、今日办件、各窗口办件热度等信息,工作人员和群众可实时了解整个中心各项业务办理进度。不仅如此,中心在设计上积极强化服务区域和公共休息区域,通过种种人性化服务让政务办理更温馨更舒适。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中心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一方面,将青羊区原先较为分散的5个对外服务大厅进行了高效集中和整合,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047项,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另一方面,积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智能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的政务服务环境。

  二楼的综合一窗服务窗口,涉及商事登记、投资项目等企业和群众高频办理的252个事项纳入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制定标准化审批指引,工作人员由“专科医生”变为“全科医生”,实现了由“一事跑多窗”到“一窗办多事”的转变。

  三楼的工程建设服务窗口,原来10多个部门的71个事项压缩为33个事项,审批要件从248个减少到92个,审批时限根据审批类别,从219个工作日减少为20-90个工作日,办理效率大幅度提高。

  不仅如此,记者还在楼内看到了全新打造的“青羊区信贷服务中心”。这是青羊区整合资源,引入众多金融机构驻点服务,为企业和个人量身定制的全新金融服务平台。“首批共有17家银行入驻。”青羊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个工作日都有3家以上不同类型的银行轮流坐班,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化水平,加强政银合作,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助力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真正让市民、企业在青羊感受幸福、享受美好。”青羊政务中心主任李晓露说。

  坚持问题导向、利民导向

  打造“最具人文关怀的国家级中医骨伤科诊疗中心”

  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手术中心门口,一位小患者之前还将头埋在妈妈的怀抱里,紧紧抱着不愿撒手。当手术室大门推开,红色“豪车”出场后,小姑娘一下子便高兴起来。原来,为降低小患者术前准备时的恐惧和分离焦虑,成都第一骨科医院的医院人员想出新办法:用遥控小汽车代替病床推车将患儿送进手术室。“人性化的服务不仅照顾了孩子的感受,也让患儿家长倍感暖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问题导向、利民导向和实绩导向,紧紧围绕市民群众需求,以“学党史 办实事”为主题,该院着力服务理念、服务空间、服务形式转变,创新医疗服务为民惠民新模式。

  位于金辉路389号的成都第一骨科医院青羊新城院区占地约7.5万平方米,是四川省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骨科医院之一。记者注意到,医院一楼几乎没有诊室,专门设置了咖啡厅、超市、健康体验区,在病员等候区还配置了钢琴,优美的旋律让来院就诊的患者缓解了焦虑与紧张感。

  “我们希望建构朋友式的医患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从以往提供单一的医疗服务,到提供医疗之外的综合服务,打造‘最具人文关怀的国家级中医骨伤科诊疗中心’。”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党委书记高巍告诉记者,该院在设计上打破了传统医院的格局,将智慧化、传统中医、人文关怀进行创新融合,让广大市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专门设立了病员服务中心,不仅为患者提供出入院办理、病历复印、医保咨询、健康指导预约等就医服务,还可提供邮递、代购生活用品、医疗转运、预订鲜花酒店或出行车票、免费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据介绍,致力于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持续增强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以病人为中心”的流程再造,配备了50余套医疗智能化信息系统,开通诊间支付和免取药集中治疗,患者缴费平均等候时间缩短至4分钟,平均取药时间缩短至1.5分钟;主动为“五类”特殊人群(残疾人、低收入困难人群、老年人、退役军人、青少年)提供从院内到院外的医疗延伸服务;积极开展肢体残疾人公益项目、残疾人入户医疗康复服务、残疾人家属护理居家服务培训等项目,累计服务3000余名残疾人;充分发挥第一骨科志愿服务中心平台的作用,为8000余名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开展健康义诊、知识讲座、免费体检、送医送药等;定期开展高龄老人居家上门医疗服务、孤寡空巢老人等义诊服务,累计服务约5000余名老人;服务失能失智的困难老年人,领办青羊区康养中心(147张床位);持续开展“小白杨”公益行,关爱2万余名青少年脊柱健康……

  紧紧围绕群众日常生活所需

  “商业+服务” 持续提升社区服务承载能力

  在青羊,幸福感、获得感是老百姓生活最直观的感受、最贴切的表达,是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生活日常。

  采访中记者获悉,就在前几天,青羊区清源社区、府南邻你生活中心分别获得“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和“全国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示范工程”授牌。

  “获评全国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示范工程在全省尚属首次。”青羊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清源社区为“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第7个示范项目,邻你生活中心为“全国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示范工程”第17个示范项目。

  “利用存量商业资源或社区‘金角银边’闲置资源,有序改造成为社区商业设施,同时完善各种服务功能,从而激活社区的存量闲置资源价值。”获评“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工程”的清源社区,利用社区服务空间,经过3年左右时间,逐步打造成为清源社区邻里中心,在实现便民利民的同时促进消费升级。清源社区党委书记汤继刚介绍:“我们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品茗、餐饮、教育培训等服务。”社区牵头实施了“惠民菜篮子项目”,打造了“源生活”社区农场,利用APP搭建起居民与农场的直通平台,通过线上预约、农场配置、线下送货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质粮油、蔬菜、水产、家禽肉类等一手生鲜产品。

  获评“全国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示范工程”的府南邻你生活中心,原本是一家经营零售连锁超市的传统商超企业。在青羊区委社治委和府南街道办事处的引导下,该公司主动融入社区、融入居民,根据居民需求,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对原来传统的生活超市进行环境升级改造,植入六大平台,开设了社区食堂、共享办公、社区书房、长者食堂、兴趣课堂、儿童乐园等社区商业新业态,打造成为“社区生活服务综合体”和“一站式生活新中心”,构建便民利民的“15分钟城市商业生活圈”。

  “紧紧围绕群众日常生活所需,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发展,持续提升社区服务承载能力。”青羊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遵循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该区正积极唤醒社区沉睡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推动社区商业发展。

  据介绍,围绕街区、社区、小区空间资源整合利用,青羊区正规划新建一批TOD等集成服务空间,改造升级一批老旧楼宇等街区存量空间,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转变空间功能、盘活空间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公共服务、全民照护、家庭消费、文博文创、智慧服务”等社区商业业态,打造“生活+体验+社群”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

  同时,青羊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市场主体,打造新场景、研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我们通过保姆式、陪伴式、差异化等精细服务,引导企业转型认证为社会企业,吸引社会企业发展社区商业。”该负责人表示,青羊区已有44家企业纳入社会企业种子库,近年成功通过社会企业认证8家,带来社会企业落地项目49个。在青羊区发展起来的社会企业“e修就好”,已落地川内6个城市及全国8个省市100余个社区。

  新闻延伸

  让市民群众生活更安心、更幸福

  青羊梳理制定135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在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转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生动实践。”青羊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持续聚焦民生,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巩固拓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成果,由区级领导带头深入分管领域、联系街道和企业开展调研,组建市民、专业、网络观察团,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和“开门纳谏”等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梳理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135项;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完成142项营商环境3.0政策工作任务;供给高品质服务,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配套圈”,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基本公服设施建设项目135个;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创业就业,开展暖心服务,化解群众困难,让生活在青羊的市民群众更安心、更幸福。

  本报记者 李自强

  图片由青羊区提供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