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新闻网

@中考生:7月2日下午开始填报成都高中志愿 这四点内容请关注
2021年07月02日 09:33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2日讯(记者 陈淋)7月2日,成都市2021年中考分数线新鲜出炉。2021年“5+2”区域中考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填报志愿指导线(俗称“省重线”)为556分;2021年“5+2”区域一般普通高中最低送档线(俗称“普高线”)为521分。据悉,“5+2”区域是指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今天上午十点,中考生们可查成绩。今天下午,考试开始填报高中志愿。但在志愿填报时,还有四大看点值得关注。

  中考生们要看准升学区域

  成都市共分为17个招生区域,今日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是“5+2”区域(即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的中考分数线,由成都市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招生录取;其余区(市)县的中考分数线由当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划定、公布,并组织招生录取。

  为推动城乡共享优质高中教育,今年双流中学、棠湖中学、新都一中、龙泉中学、温江中学、大弯中学、郫都一中、简阳中学、新津中学、大邑中学、彭州中学、金堂中学、崇庆中学、蒲江中学、邛崃一中等非“5+2”区域的优质高中学校面向“5+2”区域招收32个班。石室中学等市直属学校、川师大附中等区属优质高中也将拿出部分计划面向非“5+2”区域招生。

  读懂招生计划,每一名考生都有机会读高中

  成都市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本市每一名初中毕业生均有机会升入普通高中或中职类学校就读。2021年全市中考报名人数13.15万人(含非本地户籍考生),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普职招生要求,结合成都实际,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81228名,达到全市中考报名学生总数的62%。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成都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将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统招生计划的50%合理分配到区域内的初中学校,如“5+2”区域5399名考生已获得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资格,其中,成都市级统分指标生中考成绩(不含特征加分)达到“指导线”即可,区域指标到校生按政策规定不参加中考。

  如果选择中等职业学校,考生还有“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成才路径。目前,成都市59所中职学校与45所高职院校签订了五年贯通培养联办协议。今年,成都市已有2.6万名中职类考生通过高职单招被大学录取,另外还将有数百名中职类考生通过对口高考进入心仪的本科院校学习。

  科学填报志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安排,考生从7月2日15:00起填报志愿。第一批次学校志愿填报截止时间为7月4日15:00,第二批次、三批次、四批次学校志愿填报截止时间为7月5日17:00,志愿填报时间充足。

  请考生及家长注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填报志愿既要根据考生本人的中考成绩,也要了解相关学校办学特色和就学距离等,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切忌盲从跟风只将录取分数线作为评判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依据。部分办学水平高且富有特色,但因招生计划体量大而导致往年录取分数线相对偏低的学校值得关注。

  切忌填“死档”。考生应慎重填报统招生志愿和调剂生志愿,且志愿填报应有适当梯度,如果考生将全部志愿填报某一所学校,录取时掉榜的风险很大。“5+2”区域高中招生工作由成都市教育考试院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情况和中考成绩组织录取,任何学校违规承诺招生无效。

  妥善保管账号密码。学生志愿填报登录账号及密码应由考生及其家长妥善保管,不要随意交出密码。在此提醒,家长可登录“成都招考”点击“忘记密码”按钮,通过报名时注册的手机号码找回密码;也可带户口簿或学生身份证到报名所属区(市)县招考机构申请重置密码。录取工作将以考生及其家长最终提交的志愿为准。

  家长和考生请注意,参加第四批录取的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均公布了学校最低分数要求(不低于“普高线”),填报志愿时要注意。

  把握二次机会,可关注普职融通实验班

  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探索普职教育融通,给予学生二次选择机会,即就读普职融通实验班后,在高一年级学习结束时,经过学业考核,达到对口普通高中学校要求的可转入普通高中就读,普通高中学生也可申请转入中职学校就读。2021年,全市19所中职学校与20所普通高中学校结对举办普职融通实验班,共计招生1885人。考生可直接到中职学校和对口普通高中学校咨询、了解相关政策。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