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成都日报

2035年 成都全面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2022年05月25日 09:33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曹惠君

内容摘要:到2025年,将成都建设成为承担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聚集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开放高地、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独特窗口

  “十三五”时期,成都聚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跃升。经济外向度由2016年的22.3%提升至2020年的40.4%,为开启“十四五”国际对外交往中心建设新征程积蓄了战略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全市要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完成这一目标,面临多重重大战略机遇。

  近日,《成都市“十四五”国际对外交往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炉,系统谋划了成都如何加快推动国际对外交往中心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聚焦“四个全面提升”战略,到2025年,将成都建设成为承担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聚集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开放高地、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独特窗口。

  关键词:空间格局

  以经济、文化、科技为核心功能

  构建国际对外交往新格局

  成都作为我国战略腹地和西向开放“桥头堡”,在新形势下打造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支点,将有利于拓展我国对外交往的战略回旋空间,助推西部地区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如何书写新时期对外交往“答卷”?《规划》明确“十四五”目标——到2025年,将成都建设成为承担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聚集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开放高地、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独特窗口。同时,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对外交往空间布局徐徐展开。《规划》提出,成都将优化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国际交往功能布局,积极引入国际高端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经济、文化、科技为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国别合作园区的合作层级,构建“3+6+N”国际对外交往新格局。

  具体而言,以优化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国际交往功能布局为重点,构建“3+6+N”国际对外交往新格局,“3”指对外交往核心区,即成都经济对外交往核心区、科技对外交往核心区、文化对外交往核心区;“6”指国别合作园区,即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N”指多个国际对外交往聚集地,即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交流活动聚集地、国际时尚活力消费聚集地、国际贸易聚集地、国际博览及会议会展聚集地、国际体育赛事聚集地。

  关键词:国际交流

  双向密切互动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引进来”。《规划》提出,深度融入国家外交大局。主动争取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支持,吸引更多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和国际组织办事机构。

  同时,全面推进中国—欧洲中心实体化运营,提升中心专业化水平,吸引更多国家、机构和企业入驻,打造对外交往展示窗口和信息中心。加强区域外事合作,构建“两地(成渝)”+“四城(成德眉资)”外事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涉外平台相互开放,高标准协同举办国际重大活动,共同承担更多国家外交功能。

  “走出去”。在实施全球友城提升工程方面,主动联络重庆和成都都市圈友城资源,采取“多边友城”方式,缔结10个以上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依托城市规划馆或核心商业区等空间,搭建国际友城交流和合作窗口。运用国际友城市长创新论坛等城市合作平台,建设国际友城数据库,及时汇集和共享友城信息。

  在开展广泛务实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强化涉外管理服务,加大对重大项目招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重要城市营销活动等团组出访的支持力度,加强城市间沟通交流,定期发布国际友城和目标城市动态需求,构建沟通交流常态化和信息跟踪反馈机制,形成双向密切互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关键词:资源配置

  强化涉外优势资源转化

  引聚国际高端资源要素

  《规划》进一步强化了成都国际交往平台赋能,加快拓展对外开放新优势,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打造面向全国、链接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

  打造多向度战略大通道体系,建设高效率枢纽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将在打造多领域国际对外合作平台、多元化城市形象展示平台、开放型国际消费服务平台、高质量区域协同开放平台的同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涉外优势资源转化,引聚国际高端资源要素,不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化社区等设施和配套政策,助力“创新、开放、绿色、宜居、共享、智慧、善治、安全”城市建设,促进国际交往环境体系提质升位。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菲菲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