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华网

云端守护与大地新生:一场七夕的公益叙事与熊猫村未来图景
2025年08月29日 16:25 来源:中华网 编辑:曹惠君

  8月29日,七夕节的浪漫氛围浸润着“熊猫村”狮子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南门的熊猫广场上,32名熊猫志愿者手持针织玫瑰,在晨光中开启了一场特殊的文明劝导。这些玫瑰的针脚里,藏着16322人次的爱心轨迹——过去两年间,他们通过“云养大熊猫公益计划”捐赠的309035.85元,正在四川7个熊猫村转化为721亩重新焕发生机的竹林,以及48名留守儿童眼中跳动的希望。

  这场由约未来党支部、约未来社 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熊猫绣娘针织文创队、熊猫少年志愿服务队、熊猫青年志愿服务队、熊猫妈妈志愿服务队举办的公益实践,在七夕这个象征连接与传承的节日里,完成了从云端到现实的闭环。

  这场以 “爱” 为名的聚会,既是对过去两年云养大熊猫公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熊猫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深度探索。

  云端共益:16322人次的数字守护实验

  "以前总觉得砍树卖钱才实在,现在才懂,种的每棵树、巡的每寸山都是‘绿色银行’。"大邑县大龙村林农邹纪涛的感慨,道出了云养大熊猫公益计划的核心逻辑。

  这个2023年1月上线的公益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每笔捐赠与具体保护行为锚定:100元/亩的熊猫森林生态补贴对应竹林恢复,1000元/名的熊猫奖学金滋养着汶川县三江小学刘耀骏这样的"熊猫少年",而每月1次的丛林岗零星熊猫社区保护地巡护记录,则在云端构建起动态的社区保护地地图。

  约未来社 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执行团队展示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300篇"熊猫公益碳汇"图文故事、12个熊猫村人文地产景数据库、212户林农的碳汇账本,这些数字背后是真实的生态价值转换。正如项目助理夏艳所说:"当城市白领在云端认养一片竹林,四川深山的老人开始计算公益碳汇收入,这种跨越千里的守护才真正有了生命力。"

  在互动分享环节,熊猫绣娘针织文创队队长罗泽琼展示的针织熊猫围巾引发惊叹。这条由3位绣娘耗时半个月完成的作品,其纹样源自平台采集的野生大熊猫足迹数据。"每针都对应着熊猫村的生态坐标",这种将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创新,让非遗传承成为生态保护的媒介。

  华仔“七色熊猫”服务包:破解千万游客的体验密码

  当日一早,在成华区委组织部、成华区社 会组织综合党委、白莲池街道办事处等支持下,华仔 “七色熊猫” 文商旅体融合志愿服务计划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南大门的熊猫广场正式启动。熊猫志愿者们向游客提供文明劝导与志愿服务,同时义卖针织玫瑰支持云养大熊猫公益计划,成为七夕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年超 1300 万游客,却面临‘人流多秩序维护难、需求多精准对接难、潜力多价值转化难’的‘三多三难’问题;狮子社区有闲置资源,商户同质化经营,居民想参与文旅产业却没渠道;基层党建引领缺位,服务力量分散,难以应对庞大客流。” 约未来党支部书记、理事长赵松生直言华仔"七色熊猫"文商旅体融合志愿服务计划要解决的核心痛点。

  为此,该计划以四川省委、成都市委、成华区委三级全会文商旅体融合政策为指引,借鉴 “华仔红色方向盘” 模式,构建 “党建 + 专社工 + 志愿服务” 机制,打造 “七色熊猫” 服务包 —— 红色先锋(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橙色暖心(游客便民服务)、金色文创(熊猫文创开发与推广)、绿色环保(生态保护宣传与实践)、青色成长(青少年熊猫文化教育)、蓝色平安(景区秩序维护与安全保障)、紫色科技(数字化服务与智慧文旅)七类服务模块,试图在游客与熊猫村“狮子社区”之间架设价值转化通道。

  白莲池街道社治办主任潘洪敏对该计划寄予厚望:“希望约未来联合熊猫志愿者们‘做出品牌’,让‘七色熊猫’服务包成为熊猫基地周边的一张名片。” 白莲池街道党群办主任张勇则表示将 “全力支持把华仔‘七色熊猫’服务包做起来”。某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课题组成员更是提出了创新思路:“华仔红色方向盘与华仔‘七色熊猫’服务包携手,东客站+熊猫基地,太有探索空间了,如果能做实,一定能收获经济社 会双效益。”

  熊猫村CEO:在地人才的生态经济学

  在云养大熊猫公益计划(腾讯募捐)项目总结及研讨会发布的四大计划中,熊猫村CEO·县域生态保护与人才赋能计划颇具颠覆性。这个旨在2026年6前初步培养20名复合型人才的工程,提出了"一域一产业、一域一文化"的精准开发策略。

  约未来项目主管王俊尧以凉山州美姑县为例:"那里有300名需要社 会融入的儿童,同时拥有未开发的熊猫祖籍地资源,我们的核心是让儿童发展反哺生态保护。"

  这种思路在巴渝新公益·数字熊猫守护者培育计划中得到延伸。针对重庆28只圈养大熊猫的数字化工程,约未来计划参与式培育重庆熊猫志愿者,通过编制大熊猫百科、开展主题直播等方式,将历史价值转化为传播资源。更引人注目的是"熊从何处来"寻根科考——通过绘制数字化资源地图,让熊猫村的生态资本获得可视化估值。

  SEE基金会劲草同行项目总监王亦庆提出的熊猫村“社区保护地”“社 会资源调动”“城乡衔接”三大板块理 论,为这些熊猫村公益计划提供了理 论支撑。他特别强调城乡衔接板块的重要性:"当城市捐赠者通过云平台认养竹林,当他们的孩子参与线上建档工作,当部分代表走进熊猫村体验巡护,这种双向互动才能构建真正的保护共同体。"

  针织玫瑰里的熊猫村图景

  当日下午的"针心织爱"熊猫村七夕主题活动,将公益实践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

  在"爱你在心口难开"游戏区,参与者头戴写有生态保护指令的卡片,这种趣味设计暗含深意——当游客因触发"减少塑料使用"指令而被淘汰时,生态意识已在笑声中传递。

  熊猫织造社的六个功能区,构成微型社 会实验场。针织体验区负责人胡然边指导情侣钩织熊猫玩偶,边解释:"每件作品都会录入平台,成为捐赠者的数字纪念品。"这种"生产即传播"的模式,让公益参与变得可触摸、可保存。

  站在熊猫广场,看着熊猫志愿者将义卖收入投入云养平台,看着亲子家庭在针织教学中了解熊猫保护,这场始于数字技术的公益实验,正在完成其最关键的进化——让云端守护落地生根,让大地新生反哺云端。正如王俊尧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不是在保护熊猫,而是在构建一个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可能。"

  当秋雨浸透熊猫花巷的紫槐,熊猫志愿者们的目光与斧头山远处的竹林交织。这里发生的,不仅是一个公益项目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一个关于连接、传承与再生的永恒叙事。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智慧的交织中,熊猫村正书写着生态保护3.0时代的开篇。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