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3日电 (章怀安 蒋小燕)“现在楼牌清清楚楚,有地方停车、喝水,心里特别踏实。”外卖骑手王玉利的一席话,道出了泸州市龙马潭区众多骑手的共同感受。这背后,是泸州市龙马潭区依托“有事来协商”平台,破解新就业群体服务难题、赋能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
直面痛点解难题
作为城市发展重点区域,龙马潭区外卖行业蓬勃发展,骑手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莲花池街道及周边日均活跃骑手超300人次;红星街道步步高商业广场周边,日均也有150余名骑手经过。随着骑手高频活动与社区日常运转的交集增多,各类问题逐渐凸显。
在日常配送中,找楼慢、休息难、停车不便成了骑手的共性困扰。部分小区楼栋标识模糊,常导致送餐延误;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既影响社区环境,还容易引发邻里矛盾。与此同时,居民对骑手频繁进出带来的安全、秩序问题颇有顾虑,双方诉求差异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难点。
此外,红星街道步步高商业广场旁的阳光?光耀城小区外,一条长约50米的便道被建筑垃圾堵塞,仅剩1米宽通道,骑手途经时极易被绊倒;而相隔不到10米的垃圾库长期闲置且散发异味,不仅成了社区环境“顽疾”,也让骑手缺少安全舒适的歇脚空间。
这些“急难愁盼”,既影响骑手工作效率与生活体验,也给社区治理带来新考验。如何平衡骑手需求与社区治理,让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让居民生活更安心?
协商联动破困局
“群众有需求,协商就跟进。”龙马潭区政协依托“有事来协商”平台,推动政协委员、职能部门、社区、物业、居民与骑手代表多方联动,针对不同街道的痛点问题,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在莲花池街道,“打造骑手友好小区”被列为重点协商议题,街道政协联络组组建流动调研小组,联合物业、社区工作人员走访骑手与居民,还化身陪跑员亲身体验送餐流程,最终梳理出增设楼栋标识、规划停车区域、建设饮水点、优化小区导视4项核心需求。专题协商会上,骑手代表王玉利诉说订单超时焦虑;居民代表杨小萍坦诚表达安全顾虑;区住房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明确停车区域规划标准;区政协委员陶荣来、周琳提议增设休息长椅与骑手专属刷卡接口……经过充分协商,最终明确了“区住房城乡建设局指导标准、街道牵头推进、社区负责落地、物业协助维护”的责任分工,并划定2个月的建设时限,将协商成果转化为包含“建设内容、责任主体、完成时限”的可执行任务清单。
红星街道的协商则聚焦环境问题与歇脚需求。区政协委员赵玉在“四深入六争做”活动中,收集到居民对建筑垃圾堵塞便道、垃圾库异味的抱怨,以及骑手对歇脚空间的渴望,随即通过社情民意上报区政协。区政协迅速组织下沉政协委员、居民、骑手代表、物业负责人及相关部门齐聚一堂,各方围绕建筑垃圾清运、闲置垃圾库改造展开热烈讨论,最终达成“将闲置垃圾库改造为骑手小站”的共识。
落地见效促共融
协商共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今,走进莲花池街道的任何一个小区,骑手友好的暖心场景随处可见。74张导视图、350个楼栋标识、102个指示牌解决“找楼难”,58个饮水点、78个停车点位提供便利,骑手工作更省心舒心。
红星街道的改造同样成效显著。施工队仅用5天时间,就清运了20车建筑垃圾,拆除了阻碍便道通行的30米老旧围墙;针对骑手需求而改造的闲置垃圾库,不仅由施工队换了玻璃门、做了基础装修、铺了木地板,还在小站内配备了座椅、充电插座、饮水设备、空调及应急药箱,让这里成为了骑手在风雨中的“温暖港湾”。
更珍贵的是,“小微协商”不仅带来社区硬件升级,更让治理氛围软提升。居民遇到小区临时施工,会主动在“骑手信息反馈群”告知绕行路线;骑手们加入街道平安志愿者队伍,送餐时顺带留意小区消防通道是否堵塞、公共设施是否损坏。截至目前,累计上报信息超200条,协助社区解决民生小事100余件,成为社区治理的“流动探头”。
从莲花池街道的骑手友好小区建设,到红星街道的骑手小站改造,龙马潭区以协商为纽带,不仅让骑手在社区找到归属感、获得感,更探索出一条“群众出题、协商解题、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正如区政协主席邹毅所说:“‘有事来协商’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而是搭建起群众、部门、社区之间的连心桥,用‘坐下来谈’的耐心,换‘大家都满意’的舒心。”(完)
